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论“驿道传信”对藏族文化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1-26 17:42

  本文关键词: 驿站 驿道 藏族文化 塑造 出处:《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驿道既是我国古代中央王朝统治力的体现,又是各民族关系发展和文化融汇的"传送带"。藏区驿道是中原地区驿道的有效延伸,是西部地区各民族驿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区与中原地区文化融汇发展的主要通道,"驿站传信"对藏区古代社会发展以及藏族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大量文献检索的基础上,简要梳理了古代中原驿站网络辐射下的藏区驿道建设和吐蕃王朝及其后政权对于藏区驿道的拓展情况,并从信息传播角度论证了"驿站传信"对藏族文化发展的多元影响。
[Abstract]:The stageway is not only the embodiment of the ruling power of the ancient central dynasty of China, but also the "conveyer be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thnic relations and the fusion of culture. The post way in the Tibetan area is an effective extension of the post road in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stageway network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it is also the main channel for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ibetan region and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the post passes on the letter" to the Tibetan area ancient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the Tibetan culture shaping ha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massive literature retrieval. Briefly combing the ancient central Plains post station network radi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st road in the Tibetan area and the Tibetan dynasty and the subsequent regim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st road in the Tibetan region. From the angle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multi-influence of post-station communic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culture.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文学院;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藏族影视文化传播效果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1YJC86004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媒介技术条件下甘肃藏区大众媒介对外传播与提高舆论引导力对策研究”(项目编号:86026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交通网络是社会发展的“神经系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前提之一,在多种文化共存、接触、借用、传播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置邮而传命”[1],驿道既是中央王朝统治力的体现,又是各民族关系发展和文化融汇的“传送带”。瑞典学者斯文·赫定的《丝绸之路》对于驿道上传递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国庆;清代藏区驿传制度蠡测[J];西藏研究;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立波;;略论明代董卜韩胡、杂谷二土司之争——兼论硗碛嘉绒藏族文化中的羌文化因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卜宪群;刘晓满;;垓下位置研究评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4 程有为;;泗水郡与秦汉鼎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5 余婕;周青;宋冬雪;孙哲;;浅析芜湖近代西方建筑[J];安徽建筑;2011年05期

6 朱小阳;;婺源清华胡氏宗族考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保宏彪;;唐肃宗兴复基地取舍于朔方和河西的原因[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席成孝;;汉水流域行政区划在宋元时期的变化及其原因[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赵鹏;;固原地区城市兴起初探[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王洪瑞;;河南县市地名由来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魏德新;;回商蒲寿庚的历史功过[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2 袁心澜;;屈原《涉江》地名争议之我见[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吉成名;;明代土盐产地和石盐产地[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肖蕴英;;西夏流通的北宋货币[A];西部金融·钱币研究——2008陕西省钱币学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孙冬虎;;永定河流域历史军事文化的基本特征[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6 朱林芳;;出土墓志所见长治地区的清河崔氏[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魏坚;;元上都城址的考古学研究[A];蒙古史研究(第八辑)[C];2005年

8 孟克巴雅尔;;历史上的九十九泉[A];蒙古史研究(第十辑)[C];2010年

9 张祖群;;试论首都经济圈内部(晋—京津冀)的空间联系与文化变迁——基于“太行八陉”线路文化遗产之概念[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刘利;北京典型山地森林生态脆弱性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郑炜;北宋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樊秋丽;陇右汪氏家族兴衰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张荣;清朝乾隆时期哈萨克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欣;《契丹国志》史源疏证举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郑娟;《颜山杂记》校注及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筱娟;历炼骏骨阅山川[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何为;东周时期楚国都城形制研究[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0年

6 王春荣;U厮Up政权民族关系初探[D];烟台大学;2010年

7 朱丽仙;妈祖神格化的路径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健;明清时期福建水师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罗臻辉;历史文化地理视野下的清水祖师信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丽娟;从《全唐诗》中看唐代桑蚕丝绸业的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超俊,马保同;拥军“驿站”[J];中国民政;1996年04期

2 支晓波,杨帆;“以德治国”条件下的公务员素质塑造[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李鑫;;浅谈如何塑造良好政府形象[J];法制与社会;2007年02期

4 张然;;官僚制精神与我国官僚制组织模式的塑造[J];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 王秋红;政府理念与工作作风转变[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4期

6 贾少学,李春立;塑造现代政府良好社会形象的对策探析[J];党史文苑;2004年06期

7 宋波;;试论政府形象的塑造[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8 李竹宇;徐美珠;;公务员激励机制中行政文化的塑造[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1期

9 唐云;;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人格塑造[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7年07期

10 王明锐;;论执政为民和良好政府形象的塑造[J];现代商业;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龙藜;;藏族锅庄舞的教育人类学分析[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林俊华;;扎坝“走婚部落”的历史与文化[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3 沈桂萍;;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4 刘永生;;民族认同视阈下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邓盛龙 于起翔;友成南宁志愿者驿站昨日成立[N];广西日报;2010年

2 记者 李珂;红十字爱心捐助驿站揭牌[N];福建日报;2010年

3 杨守勇;邯郸县:“爱心驿站”让爱“回流”[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记者孙崇正;兴安盟 乌兰浩特市“爱心驿站”一条街即将挂牌[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5 宋柏松邋通讯员 邵金霞 张莹莹;港城106个“爱心驿站”陆续落户社区[N];河北日报;2007年

6 艳萍邋国祥 仝静海;邯郸县搭建互动型“爱心驿站”[N];河北日报;2008年

7 孙晓红;“民族驿站”便民服务获好评[N];中国民族报;2004年

8 苏州市慈善总会 温海兰;爱心驿站 温暖满屋[N];人民代表报;2011年

9 林敏 杨运大;“阳光驿站”落户龙山[N];团结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蓝云 实习生 陈雅琪;充满温情的驿站[N];福建日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春;清代黔东南地区交通地理与民族关系重构[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2 王龙;行政诚信人格及其塑造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杜娜;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形象塑造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4 朱仙娥;转型期新疆公务员行政人格的塑造[D];新疆大学;2009年

5 高月;服务型政府建构中公务员行政人格塑造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陈文林;行政伦理制度化与行政人格塑造关系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7 陈笑鸥;藏族的色彩审美和藏族文化[D];兰州大学;2007年

8 张莉;都市中藏文化的传承、调适与发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9 达贵林;牛背家园[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樊秋丽;藏吧:藏族传统文化都市化的新模式[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662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662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1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