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
本文关键词: 情感 总体性社会事实 黎族 Lao Das 出处:《上海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力图在情感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下展开对海南毛感高地黎族情感生活的描述,以达成以下两个目的:第一、以情感分析为工具,认为情感不能被“身心”两分,它既不完全是自由发生的生物现象也不完全是对社会结构被动反映的结果,而是一个交互过程,是一个社会实践的过程。第二、描述我对海南毛感高地黎族文化的理解,他们用一种反映他们的价值、他们的奋斗和适应他们高山生态环境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情感的社会功能。 在摩尔根自然主义和博厄斯相对主义这两大传统范式中产生了情感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两种类型:其一为建构论者,其二为移情论者;前者追求好的翻译,后者追求好的共鸣。本文则试图按照实践逻辑来组织情感分析,即在具体的民族志情境中展示当地的情感生活,认为只有在共同体和实践的意义上,情感的理解才成为可能。本文将情感作为社会与文化的范畴而非自然的生理心理范畴的理论视角,要求本文将情感置于总体性社会事实的背景下来看毛感黎族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生活,既包括当地人怎样感受其高山环境及其与他人的关系,也包括具体情感。论文通过毛感黎族社区中具体的“Lao”情感和“Das”情感的描述来展开情感分析的探索。 通过在三年中不同时段的观察,笔者发现可通过“Lao”这一黎语表达来概括当地黎族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情感。“Lao”直译为“吃”,在黎族村落中应用甚为广泛,同一个词表达出我们语言中完全不同的情感:激情、爱和悲伤。这主要是由毛感高地人们通过在不同的场景中共享食物(尤其是喝酒)——如在日常生活、结婚、死亡、出生、春节等场合喜与哀的分享——而产生出不同的情感。因此,“Lao”译成汉语可表达多种情感:由分享而产生的富有激情的集体欢腾情感;以婚礼为代表的快乐分享中“爱”的表达;以丧礼为代表的痛苦分担中“悲伤”的表达。当地社区通过“Lao”情感的分享达成多种社会关系的缔结,成为当地的社会“粘合剂”,“Lao”也成为黎族文化的突出特点。 “Das”是害怕、恐惧的意思。在南好村,“Das”情感在展演过程中实现了当地的社会控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恐惧的感受及怎样把人们从这种恐惧之中解救出来。恐惧的根源来自对村落共同体的威胁,村民通过“Das”的感受对这些恐惧进行分类并分别予以化解,而其化解主要是设置了一种社会规范。通过“Das”情感的表达,人们进一步维持和再构了村民理想的共同体社区。 本文通过展示海南毛感黎族的情感生活,认为“Lao”情感通过实现当地多种社会关系的缔结达到社会整合,而“Das”情感则为当地社会控制的重要途径,从而展示了作为文化的情感,认为只有将情感放置在当地社区共同体的意义上才是可理解的;也展示了作为实践的情感,认为情感的形成和转换,总是在具体情境中的操演,体现的是一种实践逻辑,并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其社会功能。
[Abstract]:In this paper , we try to describe the feelings of Li nationality in Hainan Maogan Heights unde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motion anthropology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two purposes : First , with emotion analysis as a tool , it is not entirely the result of passive reflec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 but a process of interaction . It is a process of social practice . Secondly , it describes my understanding of Hainan Maogan highland Li nationality culture . They express their feelings in a way that reflects their value , their struggle and adaptation to their high mounta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and realize the social function of emotion in this process . This paper attempts to organize the emotional analysis in the context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rather than the physical psychological category of nature .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f different time periods in three years ,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expression of " Lao " can be used to summarize the main emotion in the daily life of Li nationality . In the village of Nanhao , the emotion of " das " realized the local social control in the course of the exhibition , which embodied the people ' s feelings about fear and how to rescue people from the fear . The root of fear came from the threat to the village community . The villagers classified and resolved the fears through the feeling of " das " , and the solution was mainly to set up a social norm . Through 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 , people have further maintained and re - constructed the community community of the villagers ' s ideal . 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shows that " Lao " emo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social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conclusion of local social relations , which shows that " Lao " emo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of local social control , thus showing the emotion of culture . It shows that emotion is only put in the sense of local community community . It also shows the formation and conversion of emotion . It is a practice logic , and realizes its social function in practice .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C9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文彰;;《中国黎族》为我们留下正在逝去的文化[J];今日海南;2004年06期
2 黄青文;;黄照安:抢救黎族文化的人[J];今日海南;2006年10期
3 黄顺祥;;黎族民间文化亟需立法保护[J];今日海南;2002年02期
4 孙绍先;;“现代化”辐射下的民族文化抉择——以海南黎族为例[J];文艺争鸣;2006年03期
5 江冰;;试论现代化与全球化双重撞击下的黎族文化[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陈晓兰;;海南黎族文化的变迁及其原因[J];新东方;2008年07期
7 阿见;;传承黎族文化 守护精神家园——从代表建议谈新闻媒体在保护传承黎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J];海南人大;2009年09期
8 周伟民;唐玲玲;;文身 用血肉彩绘出斑斓的历史[J];今日海南;2002年05期
9 李锦何;;遭遇“情感约定”,我的婚姻患了“衰竭症”[J];伴侣(A版);2006年07期
10 ;八成已婚男女有“亚偷情”心理[J];人人健康;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焦勇勤;;把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建立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A];国家战略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林开耀;;加速实施《中国黎学》方案,让黎族文化产品走向世界[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3 王元;;试论海南黎族地区的保护性旅游开发[A];海南地域建筑文化(博鳌)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奇哲;刘全升;姚天f ;;汉语意见型语句主题与情感关系抽取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吴重阳;;关于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奖的几点说明[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5)[C];2006年
6 王献军;;黎族服饰文化刍议[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郑才成;;海南黎药发展史话[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朱苏娜;;浅谈在聋校低年级如何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9 陆小玲;;音乐的情感表达与理解[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郑伯埙;蔡松纯;周丽芳;姜定宇;;关系认定的涟漪效应:权力距离、上下关系认定、及部属利社会行为[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宝民 唐雄;海南再现古老黎族文化[N];西部时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陈珊;三月三 去海南感受黎族文化[N];中国文化报;2011年
3 特派记者 高虹;《黎族研究大系》将出版[N];海南日报;2010年
4 原中倩;龙被艺术:黎族文化的瑰宝[N];海南日报;2004年
5 山东省栖霞市观里一中 刘晓彦 史玉良;浅谈新型师生情感关系的建立[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6 本报记者 陈耿;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一奇葩[N];海南日报;2010年
7 张爱荣 (作者单位:成武一中);建立新型师生情感关系[N];菏泽日报;2007年
8 陈成智 姚莉莉;设“黎峒大观园”展示黎族文化[N];海南日报;2004年
9 楚剑锋;展示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N];文汇报;2001年
10 樊贞;旅游与海南民族文化村的黎族竹竿舞[N];中国旅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利;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2 叶英萍;黎族习惯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季玲;情感、身份确认与社会身份的再生产[D];外交学院;2011年
4 岳永杰;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5 戴成萍;清代琼黎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高智红;谁的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聂文娟;历史怨恨情感和规范认同:非盟与东盟人权规范的比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9 陈公海;企业研发团队非正式网络的结构特征对产品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10 郭志刚;无边界组织下雇佣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传林;黎族“刑事”习惯法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2 鞠斐;机杼精工 大美无言[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 苏丽萍;独特的历史遗痕[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云林;黎族传统社会契约习惯法探析[D];海南大学;2011年
5 赖文君;黎族文身史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晖阳;黎族婚俗视野下的法律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徐成;室内环境中人与空间的情感关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刘丽莎;我国情感类电视节目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9 罗涛;黎族传统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10 王伟;黎锦—绣面龙被研究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69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69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