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健康认知与治疗模式——以昭觉县竹核坝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28 05:10

  本文关键词: 凉山彝族 疾病认知 治疗模式 毕摩信仰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对四川凉山地区竹核坝内数个村庄彝族人的疾病认知与治疗模式的人类学田野调查,认为彝族人的传统疾病认知嵌合在当地自然和社会结构之中,形成基于地方性知识和思维模式的分类体系和治疗实践:疾病是生活中的"失序"(disorder),而治疗是嵌合在整体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应对行为,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反常"的"他者"(鬼)的驱除,来实现从个体到社区秩序的恢复。即使在现代性冲击而出现社会变迁的今天,彝族人围绕疾病形成的文化应对机制仍然通过毕摩仪式、家支制度、神灵观念、道德经济的整合而发挥重要作用,显示出与现代性裹挟下强势的国家主义和科学主义话语思维不同的疾病治疗和临床关怀路径。
[Abstract]:Based on the anthropological field investigation on the disease cognition and treatment pattern of Yi people in several villages in Zhuhe Dam, Liangshan, Sichuan Provinc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raditional disease cognition of Yi people is embedded in the local natural and social structure. Forming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treatment practice based on local knowledge and thinking pattern: disease is the "disorder" in life, and treatment is the coping behavior that is embedded in the whole social and cultural system.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order from individual to community, the exorcism of "other" in daily life can be realized, even when the society changes under the impact of modernity. The cultural coping mechanism formed by the Yi people around the disease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imo ritual, the family branch system, the spiritual concept and the moral economy. It show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of disease treatment and clinical care from the powerful nationalism and scientism discourse think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odernity.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
【基金】: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民族地区的疾病传播研究:以凉山彝区艾滋病传播于防控为例”(120912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1
【正文快照】: 面对包括全球化风险带给凉山地区的艾滋病在内的疾病痛楚,彝族地方社会事实上有着一套随着自身历史演变轨迹而传承下来的社会文化模式进行应对。这种文化模式与当地的自然生态、地理环境、物质资源紧密联系,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新疾病问题时,彝族人仍会首先选择通过自身的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庄孔韶;;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新态势和人类学理论原则之运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赵晓华;;凉山彝族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5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典恩;;2006~2007年中国大陆人类学研究综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彭松;;文化困境中的诗性省思——叶维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肖照东;;守与放——巴金《寒夜》叙事结构的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贺晓星;;“西瓜太郎”的故事:教育的发展与文化的结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4期

5 龚茂莉;;《大地》中“土地”象征的二元对立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6 杜靖;;人类学与和谐社会建构——论我国设立人类学一级学科的必要性[J];创新;2008年05期

7 张杰;邓翔宇;;论聚落遗产与文化景观的系统保护[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3期

8 毛延生;刘洋;;从语义性到语用性:大学校徽的符号属性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李骞;;结构:诗歌的内外组合美学原则[J];当代文坛;2012年03期

10 陈静;;“历史民族志”与“历史的民族志”——民族志实践中的历史之纬[J];东方论坛;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之沧;;论科技创新与非理性思维[A];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第五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韩得福;;撒拉族村落空间结构及空间观[A];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3 周如南;;彝族地区的疾病认知与治疗模式——对四川凉山州竹核坝的个案研究[A];第八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林林;为谁而歌[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6 吉灿忠;武术“文化空间”论绎[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7 黄瓴;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9 陈佳冀;中国文学动物叙事的生发和建构[D];上海大学;2011年

10 郭琳;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蒿佳杭;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钢琴艺术之文化特征[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贫;那卡壮族“戒邦”仪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杨柳;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及其当代人格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宁德强;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排斥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赵超;列维—斯特劳斯的历史哲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平;狂欢视域下的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D];兰州大学;2011年

7 聂奔;热内剧本叙事的同源性结构分析[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8 陈冰;传统的再造[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李震宇;孙甘露小说语言能指化的理论意义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10 刘海鹏;审美、信仰、消费的交错:奇幻小说接受效果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庄孔韶,杨洪林,富晓星;小凉山彝族“虎日”民间戒毒行动和人类学的应用实践[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田洪春,郑德福,谢红,唐中玖,瞿斌,李开琴,刘明华;四川省宁南县彝族地区人群感染寄生虫现况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2年06期

3 赵晓华,蔡茂文;四川彝汉杂居区20年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4年04期

4 周清华;住院病人及医务人员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3年03期

5 W.高斯密,张海洋;论人类学诸学科的整体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苑建国;浅谈马克思主义在凉山彝族地区的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2年01期

2 陈国光;印度种姓制度与凉山彝族等级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刘正发;;凉山彝族家支文化特性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陈小虎;;论凉山彝族“尚武”之风[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伍精华;;凉山,祝你团结富强[J];中国民族;1989年S1期

6 卢丽;莫倩倩;温杉;徐文思;;凉山州彝族等级观念的变革与现状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S2期

7 刘正发;;浅谈凉山彝族社会分层结构[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李忠桥;陈昌文;;现代化进程中的凉山彝族家庭[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9 马德清;陈鼎波;;凉山的彝族选美[J];中国民族;2010年09期

10 伍呷;浅谈川滇凉山彝族的消费观和彝区经济发展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潘正云;马林英;;凉山彝族女童教育应为特别关注的领域[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段兰芳 本报记者 严宏涛;北京明灯照亮彝族孤儿人生路[N];凉山日报(汉);2010年

2 本报记者 樊国安;天津:新闻界参与爱心接力成风尚[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3 胡子龙;凉山彝族绿色丧葬的启示[N];大理日报(汉);2005年

4 本报记者 应春华;为了凉山的希望[N];中国民族报;2005年

5 阿哥;崇尚骏马以羊为尊的彝民族[N];凉山日报(汉);2009年

6 林兰芬;社工,为社区矫正点睛[N];中国社会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陈曦;研究审议《凉山彝族自治州行政程序规定》(草案)等事项[N];凉山日报(汉);2009年

8 记者 高志民;2008中国全球公益慈善论坛在京举办[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周明喜;快速推进灾后重建[N];中国贸易报;2009年

10 叶雨 本报记者 王辉;比衣物更温暖的是爱心[N];中国民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罗艳;解读凉山彝族死给事件[D];西南民族大学;2013年

2 刘世风;索玛花的叙事[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刘正发(阿里瓦萨);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郑瑞涛;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嬗变[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叶宏;地方性知识与民族地区的防灾减灾[D];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吉古五呷;家支文化背景下凉山彝族婚姻中的者果[D];西南大学;2013年

2 杨瑛;凉山彝族孤儿失学现象成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刘宁;凉山彝族地区历史人口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

4 蒋大国;当代凉山彝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钟林栩;凉山彝族就业现状调查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许恒;旧凉山彝族家支制度与当下凉山家支问题的关系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0年

7 罗娟;凉山地区的非政府组织[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8 卢学英;云南小凉山诺苏“死及比”社会文化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9 肖先瑞;从不同时期传统文化看彝族妇女地位的变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赵君;社会转开进中的家支:彝族的民间权威、规范与秩序[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698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698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c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