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论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发布时间:2018-01-29 08:24

  本文关键词: 历史记忆 族群边界 族群认同 出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立足族群认同、集体记忆的相关理论背景,选取历史记忆的理论视角分析族群边界与族群认同的关系,探讨族群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及其变迁的相互关系,认为族群边界是能动的,一方面藉着历史记忆来承载族群认同的根基性情感,另一方面藉着历史记忆来为趋利避害的族群认同及其变迁提供合理化解释。这对田野调查工作以及建构族群发展史工作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background of ethnic identity and collective memory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boundary and ethnic identity is sele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emory ,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identity and their changes is discussed .

【作者单位】: 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CSH007)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在族群的相关研究中,族群认同是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试从族群认同、集体记忆等相关理论背景出发,选取历史记忆的理论视角来分析族群边界与族群认同的关系,深入探讨族群认同及其变迁过程中历史记忆的作用机理,以期对族群认同及其变迁现象提供一种研究视角和解读方式。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兰林友;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年05期

4 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蜀津;;“国家史”的编纂与民族国家集体记忆的建构 论“十七年电影”中的民国叙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丁华东;;社会记忆建构:档案文献编纂社会功能的新阐释[J];北京档案;2008年04期

3 刘岩;;《北方的河》与元中国寓言[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年02期

4 张永斌;曹凯;;历史语言学族群史观的演变及其解释模型[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5 王国强;杨绍昌;;论边疆民族地区国防教育中的认同问题[J];保山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王付欣;易连云;;论民族认同与爱国主义的契合[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罗自旺;孙凤珍;;潞西市少数民族学生初中段学习特点研究——以潞西市民族中学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8 梁音;;社会记忆的文化资本化——以洛带客家社会记忆资源的旅游开发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王海玲;莫琪;;浅析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10 乔联蓉;张进伟;;关于民族地区旅游职业教育中实训课改革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复生;;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2 曹兴;;国内族际关系问题两种解决理念的分析——多民族关系问题能用“去政治化”解决吗?[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李海淑;;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基督教为个案[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4 周建新;黄超;;跨国民族劳务输出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龙井市龙山村S屯朝鲜族劳务输出韩国为例[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张定贵;;从“言旨话”观屯堡人的历史记忆[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忠明;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2 陈烨;转型与发展:民族问题与政治稳定[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3 乌小花;当代世界民族宗教问题与世界和平[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李丽红;文化多元、政治一体[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5 冯冠军;坚守与超越[D];新疆大学;2006年

6 祁进玉;不同情景中的群体认同意识[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曹兴;民族宗教和谐关系密码:宗教相通性精神中国启示录[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陈心林;南部方言区土家族族群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杨然;穿青人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俞黎媛;福建张圣君信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农海华;“蛮贼首领”与“英雄祖先”:多元族群比较视域中的侬智高形象[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向贤海;民族认同与移民族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变迁[D];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

7 姜爱;鹤峰屏山土家族招赘婚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

8 李滨利;卫所移民群体本土化过程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

9 罗彩燕;回归后澳门居民对祖国的认同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继利;汉族、藏族和回族大学生族群认同与群际归因的跨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年06期

2 周大鸣;珠江三角洲外来劳动人口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2年05期

3 周庆智;文化差异:对现在民族关系的一种评估[J];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06期

4 J·纳什;涂光;;八十年代拉美人类学研究[J];民族译丛;1983年01期

5 绫部恒雄;郑信哲;;民族、国家和民族性之概念[J];民族译丛;1987年05期

6 绫部恒雄;洪时荣;;Ethnicity的主观和客观要素[J];民族译丛;1988年05期

7 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玲;黄震;;他乡客家人的认同与识别——以广西陆川县客家人为例[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于潇;;族群与身份:东河村民的族群认同考察手记[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权新宇;;白马人的族群认同——基于地域、“沙嘎帽”与白鸡传说的思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张海育;;土族青年族群认同问题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黄鸣鹤;;国家公墓的“历史记忆”[J];民主与法制;2011年17期

6 王柳;;少数民族预科生族群认同初探——以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卢露;;从僮人到壮族——20世纪以来对广西壮族论述的变迁[J];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8 关溪莹;;当代少数民族族群关系研究简论[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7期

9 赵灵敏;;南书房[J];南风窗;2011年15期

10 ;宜居清远,红色丰碑[J];红广角;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周建新;黄超;;跨国民族劳务输出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龙井市龙山村S屯朝鲜族劳务输出韩国为例[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曾穷石;;“大鹏鸟卵生”神话——嘉绒藏族的历史记忆[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4 赵海瑛;;论盘瓠神话与畲族族群认同的中间环节[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5 刘复生;;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6 黄瑜;;姑嫂塔传说及其在南洋的流变[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7 陈静静;;互联网与少数民族多维文化认同的建构——以云南少数民族网络媒介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8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郑君雷;;文化人类学的族群认同与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研究——汉末魏晋河套阴山地区北方民族遗存族属研究的个案思路[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10 胡爱华;朱莉;;后殖民视野下华人历史记忆尘封残片的再现——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述评[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国平;重视摄影对于留存民族历史记忆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贾雪;触摸茫茫草原 留住历史记忆[N];通辽日报;2010年

3 郭宪曾;珍爱历史记忆的空间[N];中国文物报;2011年

4 卢彦名;碎化历史记忆的重塑[N];光明日报;2011年

5 张伟明;历史记忆与博物馆文物的收藏和展示[N];中国文物报;2011年

6 陈戎;个性化的历史记忆[N];北京日报;2002年

7 孙俊;价值选择影响历史记忆的构建[N];人民日报;2009年

8 施耐德(Axel Schneider) 德国哥廷根大学东亚系;在民族国家脉络中看历史记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张爱华;保持寻找历史记忆的激情[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施战军 评论家;后怕的历史记忆[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百可(Patrick Lucas);屯堡人:起源、记忆、生存在中国的边疆[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魏庆培;视觉祛魅与历史记忆[D];兰州大学;2012年

3 覃慧宁;一个“中间圈”的“世界”[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黄少华;网络空间的族群认同[D];兰州大学;2009年

6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7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宏英;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9 李志芬;以色列民族构建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艾丽曼;我心依旧:青海河南蒙旗文化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敬胜;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青梅;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族群认同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3 王亚娟;文本塑造与族群认同——水滨盘王节传统的建立与恢复[D];四川大学;2004年

4 范宇;社会环境、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D];河南大学;2008年

5 吴洁;西南边陲的“新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李金兰;湖南维吾尔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张超;“历史记忆”与“族群边界”视野下的宗教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才全;居住在蒙古国的内蒙古蒙古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肖丽丹;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D];中山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729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729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2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