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永续社区减灾:国际减灾最新趋向及实践反思

发布时间:2018-03-09 16:38

  本文选题:永续发展 切入点:永续社区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前人类对待灾害态度的最大问题已不是该不该改变,而是如何全面、坦率及心甘情愿接受永续社区发展理念并进行积极改变。永续社区减灾理论架构包括减灾模型、复原模型及结构认知模型,遵循七个基本准则即环境敏感区保护管理、环境容受力分析、社区安全环境与风险评估、绿建筑技术与生态工程应用、社区共识与资源开发管理、社区资源永续利用和全面参与等准则。永续社区减灾计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预警系统设置、建筑管理与检验、紧急救难及医疗系统、危机管理指挥系统、脆弱度及回复力评估等。虽然这一理念遇到了如何促使社区居民参与、规划与执行相关政策,如何从社区管理层面实现减灾目标及如何对社区最脆弱群体进行公平治理等挑战。但无庸置疑,它有利于将国家层面的永续减灾愿景落实在社区层面,有利于促使传统减灾理念和方式进行根本变革。
[Abstract]:At present, the biggest problem of human attitude towards disasters is not whether or not to change, but how to be comprehensive, frank and willing to accept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make positive chang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community disaster reduction includes disaster reduction model. Restoration model and structural cognitive model follow seven basic principles: environmental sensitive area protection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tolerance analysis, community safety environment and risk assessment,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y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community consensus 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management. Sustainable use of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full participation. Sustainable community disaster reduction plans include land use planning, early warning system settings, building management and inspection, emergency and medical systems, crisis management command systems,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assessment, etc. Although this concept has encountered how to involve community residents, plan and implement related policies, Challenges such as how to achieve disaster reduction goals at the level of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how to manage equitably the most vulnerable groups of the community, but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t is conduciv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vision of sustainable disaster reduction at the national level at the community level, It is advantageous to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disaster reduction idea and the way to carry on the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大学南方灾害治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灾害损失评估的社会学研究”(12BSH024) 广州市哲学社会学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从结构式减灾到非结构式减灾:国际减灾的重大转向及对广州启示”(13Y1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陶鹏;童星;;风险的体制性衰减:一个概念性分析框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2 翟进;张海波;;巨灾的可持续恢复——“汶川地震”对口支援政策案例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亚娟;陈田;王开泳;王婧;;国内外民族社区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10期

2 曹轶;冯艳君;;基于关联耦合法探讨城市地下空间需求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3 祁新华;林荣平;程煜;叶士琳;;贫困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2013年12期

4 卜文虎;;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社会福利内涵转变[J];经营管理者;2014年28期

5 黄晓军;黄馨;崔彩兰;杨新军;;社会脆弱性概念、分析框架与评价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11期

6 郭永锐;张捷;;社区恢复力研究进展及其地理学研究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01期

7 西亚姆巴巴拉·伯纳德·曼耶纳;张益章;刘海龙;;韧性概念的重新审视[J];国际城市规划;2015年02期

8 戴维·R·戈德沙尔克;许婵;;城市减灾:创建韧性城市[J];国际城市规划;2015年02期

9 廖桂贤;林贺佳;汪洋;;城市韧性承洪理论——另一种规划实践的基础[J];国际城市规划;2015年02期

10 朱华桂;;论社区抗逆力的构成要素和指标体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珂;长江三角洲自然灾害数据库建设与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黄淳莹;共生城市演化机制与建设决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黎孔清;低碳经济导向的区域土地利用评价与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4 陈杰;我国新能源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5 沈丽娜;基于物能代谢的城市生态化建设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6 邱向军;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生态科技新城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李勤;宜居背景下北京保障性住区营建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8 刘红旭;救灾中的国家、农民和社会及其互动关系[D];厦门大学;2014年

9 崔照忠;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黄淳莹;共生城市演化机制与建设决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勇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宗宁;城市社区水灾脆弱性评估及风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谢卉妍;基于生态理念的小城镇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4 田俐;江苏省如皋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5 张立;高校校园植物园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6 纪朝荣;河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7 史家明;A城市投融资集团商业模式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3年

8 宋娟;黑龙江省生态城市建设法律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9 刘展程;煤炭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陈琳;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利敏;;公私协力:非协调约束下公私灾害救助困境的破解[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陶鹏;童星;;中国基层政府应急疏散行为模式:基于多案例比较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3 周利敏;;复合型减灾:结构式与非结构式困境的破解[J];思想战线;201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联睦;;社区警务的理论与实践[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社区新闻[J];社区;2006年10期

3 叶皓;从区街走向社区——城区工作发展趋势研究与探讨[J];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06期

4 俞晓波;;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镇管社区”模式研究——基于浦东的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08期

5 罗明亮;;城镇化背景下的移民社区满意度调查的思考——以洛阳移民社区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4年06期

6 ;社区新闻[J];社区;2005年16期

7 罗启斌;;“破窗户”原理与社区警务[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刘光宁;西北乡村回族社区功能演变与伊斯兰教[J];回族研究;2001年03期

9 王玉兰;;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华 刘杰;加快上海社区安全的机制创新步伐[N];文汇报;2004年

2 王巨禄;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N];人民日报;2006年

3 记者 苏捷;民政部将制定全国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N];中国社会报;2007年

4 石基权;石家庄市福彩公益金助推社区硬件建设[N];中国社会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陈洋;让社区成为乐土[N];黑龙江经济报;2005年

6 ;江西农村社区建设在探索中前进[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7 彭春芳;关注社区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N];中国建设报;2005年

8 记者 牛海英、王晓东、辛强;保定市倾力打造“和谐社区”[N];河北日报;2006年

9 市民政局助理调研员 王国棠;巩固成果 不断创新 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N];四平日报;2006年

10 实习生 邵洪宇 本报记者 郭莹;电力:打造平安和谐社区[N];吉林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马新峰;经济发达地区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2 李研;锦州市社区保障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3 张晓露;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融合的期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4 折文娟;北京市社区志愿者培训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5 王传慧;我国社区听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D];重庆大学;2007年

6 张芸;灾害移民社区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7 宋蕾;政府主导型虚拟社区的建设与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8 吴咨桦;社区建设中的“国家—社会”互动:互补与镶嵌[D];浙江大学;2014年

9 柯嘉铃;深圳市罗湖区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89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589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f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