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文化生态学下花腰傣服饰的文化剖析

发布时间:2018-03-09 17:36

  本文选题:花腰傣 切入点:服饰文化 出处:《学术探索》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服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是一个社会重要的文化标识之一。在服饰的形成及功能演化中,服饰风格与该民族所属的历史文化系统及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联系与交互,从而表现出其服饰的独特性,进而成为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标识。花腰傣是我国傣族中的一个特殊族群,至今保留有较为明显的古民族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其服饰文化的内涵分析,认为花腰傣独特服饰的形成与其尚古、崇尚自然及接纳外源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当今社会的稳定及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Clot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culture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symbols of a society since ancient times. In the formation and functional evolution of clothing, the style of dress an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ystem to which the nation belongs and the social natural environment belong to it. The economic way of life, national psychology, aesthetic taste and many other aspects will have a greater 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 thus showing the uniqueness of their clothing. Huayao Dai is a special ethnic group of Dai nationality in China, which retains obvious ancie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its costume culture.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Huayao Dai's unique costume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ancient style, advocating nature and accepting foreign culture, and that the inheritance of this national culture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stability of today's socie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society.
【作者单位】: 云南艺术学院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所;通海县文化馆;上海海洋大学海洋学院;
【基金】:云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06Y179G)
【分类号】:K892.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范宏贵;壮、泰、老、傣族的渊源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何平;泰语民族的迁徙与现代傣、老、泰、掸诸民族的形成[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3 张敏;徐人平;王浩军;;解读百越族群服饰艺术特色[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王歌;;穿在身上的历史[J];饰;2008年01期

5 朱小丰;;古和人与黑齿史迹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6 杨健吾;;上古之时华夏先民的色彩习俗[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郑晓云;“花腰傣”的文化及其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8 高立士;傣族支系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慧贤;;云南新平花腰傣的狩猎习俗与动物保护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6期

2 方仁;;试析新平傣族民俗旅游的提升[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何平;;壮泰族群的分化与现代傣泰诸民族的形成[J];东南亚纵横;2010年12期

4 韦琴;;从“洪水型”神话看老挝老龙族与壮族的文化渊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何平;;泰国东北部地区老族的由来及其历史变迁[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5期

6 解晓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和对策——以云南省新平县大沐浴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7 方仁;;元江——红河流域傣族传统民居保护探微[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崔明昆;云南新平花腰傣野菜采集的生态人类学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许红艳;;泰国泰语民族的起源与变迁[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10 杨晓旗;付盼盼;;浅谈云南勐养花腰傣女装的服饰艺术[J];美术大观;2009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于秀情;明朝经营百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蔡望伟;中国南方人群β-地中海贫血CD41-42(-CTTT)突变的起源与扩散的群体遗传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3 李银兵;云南新平花腰傣花街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绪来;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中的黄色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娟;大沐浴花腰傣稻米文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 柯贤和;大沐浴村人口流动与文化样式选择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4 李楠;滇西南傣族传统服饰色彩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2年

5 刘琼芳;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宗法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黎莉;以葫芦神话为切入点探讨我国壮族与老挝佬泰族群的文化[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7 娄捷;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词义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8 王冠雄;基于GIS的广西壮语地名空间分布和历史变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斐菲;泰语背景下零起点小学生汉字书写教学个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史婷婷;大沐浴花腰傣丧葬仪式的结构分析与文化功能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文枞;老挝的行政区划演化[J];东南亚;1987年01期

2 王国祥;访泰国泰仂人村寨[J];东南亚;1987年04期

3 谢远章;泰—傣古文化的华夏影响及其意义[J];东南亚;1989年01期

4 谢远章;再论泰——傣古文化的华夏影响及其意义[J];东南亚;1990年03期

5 范宏贵;泰族起源与迁徙再探[J];东南亚研究;1991年03期

6 黄万波;;华南洞穴动物群的性质和时代[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9年04期

7 刘敦愿;;中国古代文身遗俗考(上)[J];民俗研究;1988年01期

8 潘其旭;从地名比较看壮族与泰族由同源走向异流——壮族文化语言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二[J];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01期

9 罗美珍;从语言上看傣、泰、壮的族源和迁徙问题[J];民族研究;1981年06期

10 郑晓云;论全球化与民族文化[J];民族研究;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焰;;论回族服饰中的宗教因素[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2期

2 曹莉;;对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单江秀;;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以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业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4 谭志松;;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育形式及其变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张玉升;谢艳萍;;对泰雅族服饰文化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09年07期

6 杨树彬;中西服饰文化的比较分析[J];学术交流;2000年06期

7 张瑛;先秦及秦汉时期彝族先民服饰文化地理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张祥磊;杨翠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思想沉淀[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马月兰;;从《圣经》看希伯来人的服饰文化[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年05期

10 谭安;;一个民族服饰设计者的执着追求[J];中国民族;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云红;;燕赵民间文化传承的法律保护机制研究摘要[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2 薛正昌;;文化传承与文化“走出去”战略:编辑的使命[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3 王亚男;;浅谈对蒙古族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4 郭平建;况灿;;从中国服装史看服饰文化的多民族性[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文;;青年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A];“面向新世纪的青年与青年工作”征文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杨建一;;让国之珍宝再现让民族精神万古留存[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张志春;;郭沫若与服饰文化初探[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8 郭玉成;;武术传播与文化传承——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述论[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9 陈克龙;;论新时期军工文化传承载体建设[A];军工文化论文集[C];2006年

10 王熹;;明代庶民服饰研究[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遐迩;文化传承:勿在争名夺利中迷失方向[N];贵阳日报;2008年

2 本报特派记者 周长风 宋燕军;昔日鄂族好枪神 今朝文化传承人[N];齐齐哈尔日报;2009年

3 扬州大学管理学院 徐善登;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N];扬州日报;2009年

4 重庆记者站 王洪刚 赵正荣;重庆巴南区探索文化传承新模式[N];西部时报;2010年

5 张卫国 刘国辉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语言经济学研究所;语言文字应用:保持文化传承与降低交易成本并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何羡坤;城镇化背景下的布依文化传承与保护[N];贵州民族报;2011年

7 刘卉青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研究所;大众传媒语境下的文化传承[N];中国电影报;2011年

8 诸巍;没有阅读何谈文化传承[N];解放日报;2003年

9 杨敏;从文化传承探究“桃花源原型”[N];铜仁日报;2009年

10 李光对;构建乡土文化传承动态系统促进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永芳;哈尼族服饰文化中的历史记忆[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王润平;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中的文化传承问题[D];吉林大学;2004年

3 艾山江·阿不力孜;维吾尔族服饰文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4 陈雪英;西江苗族“换装”礼仪的教育诠释[D];西南大学;2009年

5 王雪莉;宋代服饰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沈炜艳;从衣饰到神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阮宝娣;羌族释比与释比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裴丽丽;土族文化传承与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张元卉;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吕佩爱;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慧;羌族服饰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冯燕容;由“韩国文化热”引出的关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3 王莲花;蒙古族传统家庭教育及其传承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4 怀伟;以批判的地域主义观看建筑设计中的文化传承[D];江南大学;2008年

5 苏日娜;蒙语授课基础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趋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马晓华;四川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王朝阳;日本茶道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8 郑国祥;安徽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文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9 朱玉;西部电影中的儒释道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赵丹;爱尔兰踢踏舞的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89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589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5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