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生态知识认知的影响要素分析
本文选题:藏族 切入点:藏族生态知识 出处:《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藏族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体系,其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藏民族对人类、自然以及二者互动过程的深刻认知基础上的。在内化为民族心理特征之后,藏族地方性生态知识至今仍作用于藏族群众的民族心理和行为方式。基于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在藏族所处的特殊认知情境中,对影响藏族地方性生态知识的认知要素进行了分析。
[Abstract]: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system is based on the profound cognition of the Tibetan nationality to human beings, nature and their interactive process. Tibetan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of Tibetan people.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Tibetan people are in the special cognitive situation. The cognitive factors influencing Tibetan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re analyzed.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构建适合藏区民族文化特点的草地管理模式”(201203006-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活方式变迁及其心理适应研究”(12YJC850011) 教育部2012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甘青牧区藏族生态移民产业变革与文化适应研究”(NCET-12-0664)
【分类号】:C9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好信,张亚生,旺堆;谈西藏草地鼠害及其天敌[J];西藏研究;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艳玲;李世勇;;浅析蒙元与甘青藏族关系的建立及民族间的友好往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张传开;试论时间范畴的起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 王莉;推己及人与角色扮演——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林晓权;;论共同隐私的民法保护[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5 朱万喜;儿童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管勇;马丽;;文学意象的接受心理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7 张维;;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之“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8 汪yN;;认知语言学概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9 郑翔;皮亚杰教育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10 王希宝;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桑开珠;;论佛教对吐蕃社会文化的影响[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志宏;;60年来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科学化阐释——认知美学概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大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4 王京安;;区域信息能力及其经济增长含义[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恒威;;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6 张希希;;论活动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田文苗;;认知模式对产品与广告的制约作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王少敏;;从过程到素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9 倪琳;;中国小学媒介素养调查及课程实施策略——一份来自上海的报告[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10 ;第六章 外语教学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薛会娟;交互记忆系统、学习与创造力的关系[D];浙江大学;2011年
4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丁可;艺舟双辑:理性与直觉[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于璐;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及其生态学诠释[D];吉林大学;2011年
7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宫丽;精神家园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马宗保;马晓琴;;论回族文化中的生态知识[J];开发研究;2005年06期
2 南快莫德格;;论阿尔泰山区游牧民生计系统中蕴含的生态知识[J];新疆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3 吴声军;李晓明;;南岭过山瑶传统生计方式探析——以富川瑶族自治县枫木坪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16416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641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