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民族教育问题——甘南藏区地方性知识的社会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2 19:36

  本文选题:知识 切入点:地方性知识 出处:《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地方性知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生成并在该情境中得到确认、理解和保护的知识体系。在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中,地方性知识常常是和多元文化分不开的,相对于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文化而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本都成了地方性知识。民族地区的地方性知识源于地方人对自身所处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的认识,是地方人长期总结出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些规则和策略。地方性知识更是地方人的一种实践智慧,它有效地解决了地方人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地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应该关注地方性知识,并将其作为地方课程的主要内容。
[Abstract]:Local knowledge is a system of knowledge that is generated in a given situation and is recognized, understood and protected in that context. In a multi-ethnic and multicultural country, local knowledge is often inseparable from multiculturalism. Compared with the mainstream culture in a country, the culture of each minority nationality has basically become local knowledge. The local knowledge of the minority areas originates from the local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natural, human and social environment. Local knowledge is a kind of practical wisdom of local people, which has been summed up for a long time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etween man and man, and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It effectively solves all kind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istic environment faced by the local people, and has irreplaceable valu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people. School education in minority areas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local knowledge. And regard it as the main content of local curriculum.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北多民族地区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0JJD880013)阶段性成果 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项目“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EMA110407)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鉴;安富海;;知识的普适性与境域性:课程的视角[J];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浦卫忠;;《圣经》与人文精神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朱广新;;信赖保护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法商研究;2007年06期

4 石贤泽;;国际关系学的美国知识霸权:生成机理、维持机制及其影响评估[J];国际论坛;2007年06期

5 万辅彬;从少数民族科技史到科技人类学[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初探——从本质界定、功能分析到意义认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洪颖;;共域的多重场景定义:仪式、表演或游艺——一个村落艺术活动的民族志反观[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张原,汤芸;民族地区的消费文化研究与田野实践探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陈金全;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性质与特征——以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为中心的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10 邢启顺;;乡土知识与社区可持续生计[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鲍江;象征与意义:叶青村纳西族宗教仪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4 张晓琼;变迁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5 毕天云;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唐松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郑传贵;转型期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8 郭强;知识与行动:一种结构性关联[D];上海大学;2005年

9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10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星蕾;双歧路向 静穆人生——感知沈从文[D];西北大学;2001年

2 彭艳崇;当代中国村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吴江;GX实验的32字诀教学原则探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徐庆联;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军;论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索龙高娃;文学人类学方法论辨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翟媛媛;宗教学专业在中国国民教育中地位与作用的思考[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王玉光;论东北地区的山神信仰[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缪自锋;裕固族文化仪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艾琼;从乡野的主人到城市的边缘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正江;论知识的性质与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2期

2 张建中,杜希民,吕晓娟;后现代主义西方课程编制理论与我国课程建设[J];江苏高教;2004年02期

3 潘洪建;课程改革的知识观透析[J];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4 李朝东;现代教育观念的知识学反思[J];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5 蔡春;;个人知识:教育实现“转识成智”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6 胡芳;知识观转型与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05期

7 何喜刚,王鉴;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8 滕星,苏红;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01期

9 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10 孟建伟;;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教育观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毅杰;李利浩;;多元生计模式下的移民生产安置[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谢爱华;;神圣与世俗——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宗教学研究[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詹心支;地方人大构建和谐社会须提高五种能力[N];衡阳日报;2005年

2 ;对地震孤儿救助的人类学思考[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杨支柱;公务员全国统一考试不可行[N];东方早报;2007年

4 王玲玲 孙万波 山东;对“一府两院”工作汇报实行“票决制”好[N];人民代表报;2004年

5 记者 贾莹;我省加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力度   每村将获200万元投入[N];兰州日报;2005年

6 郭振纲;规章备案审查不能流于形式[N];中国改革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罗科;政府注意力应转到社会公正[N];第一财经日报;2004年

8 北京学者 秋风;政绩考核,问题出在指挥棒上[N];东方早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继扬;云南大理白族本主崇拜的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胡宜;疾病、政治与国家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叶宏;地方性知识与民族地区的防灾减灾[D];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

4 常海燕;历史镜像中的“撒拉尔”[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桂榕;历史·文化·现实:回族的国家认同[D];云南大学;2010年

6 梁艳;当代安多藏区宗教与社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自会;2000年以来个旧市矿业开发下彝族地方性知识的断裂与扭曲[D];云南大学;2011年

2 王方奇;“和”:侗族节日文化的审美理想[D];贵州大学;2007年

3 吴洁;西南边陲的“新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滨利;卫所移民群体本土化过程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

5 李晓燕;匹河怒族社会生活中的木文化[D];云南大学;2012年

6 阮池银;云南小凉山彝族苦荞文化的环境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50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650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0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