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跨界民族”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中越边境的壮族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15 18:24

  本文选题:跨界民族 + 族群认同 ; 参考:《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02期


【摘要】:学术界普遍将中国边境的壮族和越南边境的侬族与岱族称为"跨界民族"。本文作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中国一些地方的壮族边民并未将自己与另一侧种族文化同源的越南侬族和岱族想象成"同一个民族",而是看作差异显著的不同群体。被国界线分割开来的某些"历史民族"由于受不同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影响,不同部分正渐行渐远,双方文化差异所透射出的国民身份,已成为边境地区人们辨识异族的重要标志。
[Abstract]:The Zhuang nationality in the border of China and the Nong and Dai nationality in the border of Vietnam are generally referred to as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 in academic circles.I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border people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some parts of China do not think of themselves as "the same people" as "the same people", but as distinct different groups.Some "historical nations" separated by national boundaries have been affected by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system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ifferent parts are gradually moving away. The national identity transmitted b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ides,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ark for people in border areas to identify different races.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志明,罗左毅;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马来西亚为例(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方铁;;云南跨境民族的分布、来源及其特点[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金春子;中国的跨界民族[J];民族团结;1995年05期

4 朱伦;“跨界民族”辨析与“现代泛民族主义”问题[J];世界民族;1999年01期

5 曹兴;论跨界民族问题与跨境民族问题的区别[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文虎;跨界民族问题对我国和平崛起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苑青松;;谈“反正”——对《白鹿原》中民族国家想象的思考[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4期

3 王希辉;黄金;;越南华侨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J];八桂侨刊;2006年04期

4 向大有;;清代广西向国外移民三大板块背景要素的比较研究(上篇)[J];八桂侨刊;2010年01期

5 肖勇,陶万辉;利用和改造农村宗族组织的对策研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1期

6 朱华;;以多元文化身份解析中华文化板块学说[J];滨州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柴红梅;;日本现代主义诗歌之中国大连源起观——以安西冬卫诗歌创作为证[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谢玲;;电影与传播——以《教父》为例[J];当代小说(下);2011年02期

9 杨慧;;亲情的政治——韩国电影中的“兄弟”隐喻[J];东方丛刊;2008年01期

10 罗昔明;;哥特小说美国化之探析[J];东方论坛;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冯瑜;;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帕西傣宗教文化[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2 潘洪钢;;中华民族文化的互动与发展——以南方民族游耕文化为中心的讨论[A];汉水文化研究——汉水文化暨武当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胡云生;;构想与现实:三重关系互动中的回族认同[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曹兴;;多重国际舞台中的库尔德人问题[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周建新;吕俊彪;;传统文化与跨国民族的社会转型——以广西东兴市万尾村京族人为例[A];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卫民;欧洲民族过程与欧洲一体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石茂明;跨国界苗族(Hmong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潘广辉;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胡云生;河南回族社会历史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吴小奕;跨境壮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汪金国;现代中亚社会发展状况与趋势研究[D];兰州大学;2003年

7 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D];兰州大学;2006年

8 祁进玉;不同情景中的群体认同意识[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赵亮;海外体验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艺;跨境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方立;跨境民族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2 陈云云;“他乡”与“家乡”:归侨的归属感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盘金贵;边境瑶族村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韦凡州;越南人信仰中的中越共同神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惠慧;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族来华留学生汉语招呼语使用情况调查[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6 萧长啸;中哈民间交流中的哈萨克人[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7 叶珉;复兴,,还是衰亡?[D];外交学院;2002年

8 郑莉;凉山彝族信仰的表达与嬗变——对毕摩仪式的经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李刚;中国与俄、苏跨国民族哈萨克族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10 谢有长;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恩保羊 ,沈静芳;法国学者恩保羊谈印度支那半岛的苗族[J];东南亚;1985年01期

2 安·马克斯韦尔·希尔 ,陈建明;泰国北部的中国云南人[J];东南亚;1985年01期

3 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方铁;百越在西南地区的分布新议[J];思想战线;1993年06期

5 安德鲁·D·W·福布斯;关学君;郭庆;;泰国北部的“钦浩”(云南籍华人)穆斯林[J];民族译丛;1988年04期

6 阮西湖;“民族”一词在英文中如何表述[J];世界民族;2001年06期

7 朱伦;“跨界民族”辨析与“现代泛民族主义”问题[J];世界民族;1999年01期

8 方铁;《史记》、《汉书》失载西南夷若干史实考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公尚;试析跨界民族的相关理论问题[J];民族研究;1999年06期

2 李绍明,杨健吾;中国与东南亚跨界民族的改革开放问题[J];天府新论;2000年04期

3 沈海梅;族群认同:男性客位化与女性主位化——关于当代中国族群认同的社会性别思考[J];民族研究;2004年05期

4 龙木;第二届跨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述要[J];民族研究;1999年06期

5 曹兴;跨界民族问题及其对地缘政治的影响[J];民族研究;1999年06期

6 刘泓;第二届中国跨界民族问题研讨会于吉林延吉召开[J];世界民族;1999年03期

7 吴楚克;;从地缘安全角度理解中国的民族与跨界民族[J];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8 苏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J];民族论坛;2010年08期

9 杨文炯;;回族形成的历史人类学解读[J];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10 庞金友;;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当代论争[J];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安迪·鲁多克;;国家认同出了什么问题?——青年媒体研究的观点[A];2008第六届亚洲传媒论坛——国家形象传播论文集[C];2008年

2 ;东北亚跨界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和谐社会研究[A];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论文摘要第八分册[C];2009年

3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徐黎丽;;国家认同——影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核心因素[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5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民族关系与宗教共处[C];2007年

6 雷琳;;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西北边疆执政安全理念构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文炯;;大分散中族群认同的建构与社会整合——跨城乡区域的回族社区之间的社会互动结构的人类学分析[A];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郭正林;;维汉关系中的族群意识与政治认同[A];政治改革与政府转型[C];2003年

9 白叶;;当代新加坡福建会馆认同形态初探——以会讯为切入点[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复生;;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富英;跨界民族与中国地缘安全[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闵克;“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青海省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执笔 吴玉敏;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N];人民日报;2009年

4 胡岩;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过程中增进国家认同[N];中国民族报;2009年

5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张践;国家认同下的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6 杨文炯;回族社区:“单位”之间的社会互动[N];中国民族报;2006年

7 ;民族政策:国家行为的政治规范[N];中国民族报;2007年

8 高永久;民族心理认同对社会稳定的作用[N];中国民族报;2006年

9 本报评论员;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颂歌[N];光明日报;2006年

10 黄蓉芳 高晓远;除夕该不该放假? 国家行政安排亦需兼顾大众情感[N];中国社会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强;改革开放以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跨界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张兴堂;跨界民族与我国周边外交[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6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桂榕;历史·文化·现实:回族的国家认同[D];云南大学;2010年

9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环宇;中国民族政策与国家认同建设[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赵才全;居住在蒙古国的内蒙古蒙古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D];内蒙古大学;2010年

3 肖丽丹;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D];中山大学;2010年

4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刘青梅;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族群认同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6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东春;国际移民背景中的族群认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陈敬胜;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9 朱金春;地缘安全视野下的跨界民族认同意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马卫红;中小城市族群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55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755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8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