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协作生存与内外有别:“三岩”藏区人群互动规则的微观剖析

发布时间:2018-04-15 19:48

  本文选题:三岩藏区 + 人群互动 ; 参考:《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摘要】:"三岩"历史上长期处于各种权力中心的边缘地带,时至今日,由于种种原因,国家正式制度在该地纠纷处理过程中的作用甚微。该地既相互对立又彼此联合的"帕措"及与其密切勾连的"血亲复仇"行为,不仅塑造三岩人的前身,在三岩人今天的生活中依然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站在主位的立场深入洞察三岩人互动规则,是解决好当地各类纠纷的前提和基础。
[Abstract]:Sanyan has been on the edge of various power centers for a long time in the history. Today,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 official system of the state plays little role in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in this area.The "Pazuo", which is not only opposite but also United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blood and blood revenge" behavior closely linked with it not only shape the predecessor of Sanyan people, but also have many influences in the life of Sanyan people today.It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to solve all kinds of disputes well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rules of Sanyan peopl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me.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康区族际互动与社会文化变迁调查研究”(09SZYZJ01)
【分类号】:C95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海坤;;中国走向宪政之路——兼论“三个代表”理论和我国宪法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张健;;传统社会绅士的乡村治理[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3 张健;;传统社会乡村精英身份建构与权威基础——以关中庙村为个案[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4 赵昀峰;;浅议历史人类学与田野调查——从早期西方人类学起源谈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5 夏菲菲;;城市蒙古族择偶观念的变迁——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卢金方;从“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认识“德法兼治”的客观需要[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7 吕韶钧;;试论龙舟竞渡文化的精神内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王庆明;;市场转型与底层行动的“去政治化”[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古开弼;我国历代保护自然生态与资源的民间规约及其形成机制——以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民间规约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阎光才;;教师“身份”的制度与文化根源及当下危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先红;;乡村治理转型与基层信访治理困境[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曹正汉;;分散烧锅炉——中国上下分治的威权体制及其稳定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姚子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宗族的角色——以福建省为例[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西忠;;社会转型视阈中的就业基层导向——以大学生到村任职为视角[A];转型期的中国未来——中国未来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红岩;;弘扬西柏坡精神 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A];继承·创新·发展——西柏坡精神研究文集[C];2007年

6 黄海德;;中外学术界关于“中国民间信仰”概念的认知与检讨——附带论及中国社会中宗教与社会的联系与互动关系[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7 刘佳燕;邓翔宇;;权力、社会与生活空间——中国城市街道的演变和形成机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第五届求是理论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8 地木拉提·奥迈尔;崔延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地方经验:我和他、我和你、我们——两个新疆人类学研究者的对话[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9 陈沛照;;话语边缘与原生态文化反思——一个苗族村落教育的民族志记述[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10 张咏;高前;;灵验的遗产——宗教生态论视域下的河北深州“香门”信仰研究[A];宗教与民族(第七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邓群刚;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何绍辉;贫困、权力与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费春宏;网络交换论与中国人情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卫钰;康雍时期云南铜矿业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周春菊;晚清广西乡土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士绅[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贤军;广西白裤瑶村落体育文化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博;平山木柄瑶的社会变迁与科学发展[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黄兰;不交易的“交易者”:广西隆安县南圩镇亥日的牛中[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林萍;南宋江西地区民间祠神信仰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朱琳;明清时期临川士绅与地方社会[D];南昌大学;2011年

10 李尚奎;133团九连维吾尔族文化变迁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晗;;美国国会的立法听证规则[J];中国人大;2004年15期

2 吴根发;;信访工作应依法开展[J];人民政坛;2005年08期

3 谢晖;;民间法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文新宇;对苗族家族场域中的一件离婚纠纷的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潘进良;;政府机关借调现象探析:从规则到制度[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唐峰;;纠纷解决中的关系规则[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郭星华;邱洪敏;;法律的“在场”与“不在场”——对一起赡养纠纷调解事件的法社会学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韦林静;;浅析乡土纠纷的特点及法律适用[J];消费导刊;2010年08期

9 褚晓琳,王彬;规则、话语与范式:乡土社会场域下的纠纷解决[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10 宋梅;;农村纠纷解决方式探析[J];兰州学刊;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骆远航;;X线床边机的防护工作[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秀民;;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A];中华护理学会第5届全国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3 曹春风;;律师参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路径[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保中;;社会纠纷解决:行政机制及其优势[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5 吴卫军;;现状与走向: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透析——兼论和谐社会纠纷解决体系的构建[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6 周晓唯;胡强;张茉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黄赛威;;放射科医疗设备因工作人员大意引起的故障[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刘晓聪;葛振香;张友平;;提高NICU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方法探讨[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医院感染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宋晓晴;张娟娟;樊艳娟;王敏;王颖;;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A];中华护理学会第5届全国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工作人员名单[A];甘肃省钱币博物馆开馆暨钱币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义成邋实习生 何迎春;2007年投诉新热点:电动自行车[N];南充日报;2008年

2 方丁邋胡秀玲;积极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工作[N];周口日报;2008年

3 朱兴忠;甘州加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力度[N];张掖日报;2007年

4 钟宝英;“只要工作到位,矛盾纠纷可在基层解决”[N];广西日报;2007年

5 吕晓将;真正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N];廊坊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谭建伟;调解巧手妙解国际贸易“结”[N];深圳特区报;2006年

7 本报特派记者 魏小毛;宋鱼水:提高知识产权确权纠纷解决效率[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8 刘 辉;开县法院六千六百件纠纷解决在家门[N];人民法院报;2004年

9 记者 高建进;莆田:多元调解衔接机制促和谐[N];光明日报;2009年

1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陈杭平;多元主体“请进来” 矛盾纠纷“交出去”[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剑;论凉山彝族的纠纷解决[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文香;蒙古族习惯法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唐峰;纠纷和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杨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杨戴云;多元权威冲突与交错[D];西南民族大学;2010年

7 何宏耀;高等院校与学生纠纷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向祥华;货币政策规则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9 马焕灵;高等学校学生纪律处分纠纷及其处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郑智航;论法律内在逻辑的基调演变[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华;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完善的路径分析[D];河南大学;2010年

2 莫良化;中国篮球职业化进程中纠纷救济机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3 赵玮玮;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的纠纷解决与基层政府[D];北京大学;2005年

4 嵇绍军;证券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张萍;消费者协会纠纷调解机制探析[D];重庆大学;2007年

6 李亚锋;论民间调解[D];山西大学;2007年

7 李婉芬;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朱姝;论司法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D];苏州大学;2010年

9 陈开存;论诉讼机制与非诉讼机制的协调[D];厦门大学;2006年

10 赵会朝;行政调解的困境及对策[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55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755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1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