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考古学研究与壮学的建立发展
本文选题:广西地区 + 考古学研究 ; 参考:《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05期
【摘要】:本文探讨了广西考古学研究与壮学建立发展的关系,认为壮族史的重建是现代考古研究为之奠定的基础,考古发现还为壮族社会的文明起源发展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证据,拓宽了壮学跨境跨民族文化比较研究的视野。广西考古学研究还促进了壮学新研究分支的形成,加强了新时期壮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如何推进今后壮学的持续发展,层出不穷的考古学研究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angxi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Zhuang study, and holds that the reconstruction of Zhuang nationality history is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also provides a large amount of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Zhuang society's civilization.It widens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ross-national culture of Zhuang School.The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Guangxi has also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new branches of Zhuang studies and strengthened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Zhuang studies in the new period.Therefore, how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Zhuang study, the emerging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will st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基金】: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研究基地项目
【分类号】:C95;K8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谢崇安;;略论百越民族及其后裔的葛织工艺[J];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04期
2 裴文中;;ON A MESOLITHIC(■)INDUSTRY OF THE CAVES OF KWANGSI[J];中国地质学会志;1935年03期
3 阳吉昌;;简论甑皮岩遗址植物群及其相关问题[J];考古;1992年01期
4 叶浓新;;马头古墓出土铜针为医具论试证——兼论壮族先民的针灸疗法[J];广西民族研究;1986年03期
5 李辉;百越遗传结构的一元二分迹象[J];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6 蒋廷瑜;;广西汉代农业考古概述[J];农业考古;198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利群;张逸;;花山崖壁画的艺术人类学价值和意义[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雷英章;;稻作文化与隆安壮族节庆习俗[J];创新;2009年08期
3 黄明标;;麽经布洛陀与壮族传统伦理道德[J];创新;2012年02期
4 胡立耘,李子贤;中国稻作文化研究的进展与前瞻(上)[J];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5 聂辉;;广西花山崖壁画艺术和动漫艺术的融合[J];大家;2012年10期
6 张利群;张逸;;花山崖壁画的艺术人类学价值和意义[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1年00期
7 赵明龙;;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壮泰族群的基本文化特征[J];东南亚纵横;2010年12期
8 颜洁;;清朝乾隆年间中越边境沙人事件——少数民族支系研究之二[J];东南亚纵横;2010年12期
9 周大鸣;中国民族考古学的形成与考古学的本土化[J];东南文化;2001年03期
10 郭宏,黄槐武,谢日万,蓝日勇;广西左江岩画的艺术特征及其价值[J];东南文化;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何正廷;;关于句町国史的研究[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2 黄继先;;宫保府与壮族土司文化[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3 黄桂秋;;巫麽信仰:广西左江崖壁画新探[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4 郭宏;韩汝玢;黄槐武;谢日万;蓝日勇;;广西花山岩画物理风化机理及其治理[A];文物科技研究(第二辑)[C];2004年
5 江剑波;;“故九针者,从南方来”——壮族兽医针灸初探[A];中国《活兽慈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安琪;;中国南方“汉臣赐鼓”传说的成因及流变考[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铭;论晋唐时期八桂医学的形成与发展[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童永生;中国岩画中的原始农业文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丁宏武;葛洪及《抱朴子外篇》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覃小航;壮侗语族“史籍、口语词”语源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王晓帆;中国西南边境及相关地区南传上座部佛塔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6 郑建明;环太湖地区与宁绍平原史前文化演变轨迹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侯宣杰;西南边疆城市发展的区域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何海龙;边缘之拓治[D];厦门大学;2007年
9 李明;《古壮字字典》方块古壮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祥学;壮族地区人地关系过程中的环境适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由真珍;中国岩画与中国文字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吴志刚;万年类型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志学;壮语语词视野中的农耕文化观念[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臧晓曦;民族文化的再生与认同—作为文化符号的铜鼓[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庞铭辉;广西少数民族档案的文化旅游价值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高鲜菊;汉泰语谚语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黄兰;不交易的“交易者”:广西隆安县南圩镇亥日的牛中[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林庆;明清广西社会发展中的女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尹庐慧;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与学习:贵州省黎平县九龙寨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银运;王令红;董兴仁;;广西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人类头骨[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7年01期
2 李有恒;韩德芬;;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动物群[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年04期
3 钟济新,梁畴芬,王献溥;花坪——南岭山地上的一个自然保护区[J];广西植物;1981年01期
4 梁畴芬,王克健,苏宗明;广西热带北缘上的一个岩溶森林自然保护区——(山王丌)岗[J];广西植物;1981年02期
5 阳吉昌,熊松;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古植物初探[J];广西植物;1985年01期
6 巫惠民;阳吉昌;;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J];考古;1976年03期
7 ;石灰岩地区碳-14样品年代的可靠性与甑皮岩等遗址的年代问题[J];考古学报;198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炜;近代广西境内的商贾[J];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04期
2 吴用强;;古代广西的城池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吕立忠;罗天;曹e,
本文编号:17560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756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