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区域到全球——文思理教授的人类学之旅
本文选题:文思理教授 + 人类学田野研究 ; 参考:《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01期
【摘要】:本文结合文思理教授的学术生涯,分析其研究的问题与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进而阐明长期的田野调查、民族志基础、生命经验以及由之延伸的文化比较与区域视野,对一位人类学家的重要影响。面对知识更新日益迅速的信息时代,文思理教授在不断吸收新知的同时,也在善意地提醒我们,田野工作与民族志,依旧是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基础。而文思理教授对生命故事、地方历史与政治经济学的关注,则体现出他从地方、区域到全球的人文关怀,对后世学者产生深远影响。
[Abstract]:Based on the academic career of professor of literature and sci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his research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 knowledge system, and then expounds the long-term field of study, ethnographic basis, life experience, cultural comparison and regional perspective extended by it.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an anthropologist.Facing the information age of knowledge renewal, while absorbing new knowledge, Professor Wen Si-li reminds us that field work and ethnography are still the foundation of anthropology.The attention of Professor Wen Si-li to life story, local history and political economy reflects his humanistic concern from local, regional to global, and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cholars of later generation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分类号】:C9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铭铭;;差异与关联——从汉、藏、彝三个文本中的“生死观”看比较人类学[J];南方文物;2009年02期
2 刘生琰;李元元;;单一与多元——“市场”理念及其人类学拓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徐杰舜;;人类学释放我对客家的真爱——访客家学者周建新教授[J];民族论坛;2012年10期
4 阮西湖,徐杰舜;面向21世纪的国际人类学──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14届世界大会综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5 马雪峰;;1980年以来的中国大陆人类学学科建设: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分离以及人类学发展的多元路径[J];青海民族研究;2012年01期
6 覃德清;关注民生 体认民心─—华南紫村族群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的人类学考察[J];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02期
7 周泓;民族学、人类学相关理论与民国新疆社会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孙庆忠;;学科生命的探询与见证——《黄淑娉人类学民族学文集》[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黄泽;人类学与民族史结合研究在中国的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03期
10 周泓;;庄孔韶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方法论诉求之意义(上)——中国认知传统与区域文化理念的理论与实践[J];民族论坛;2012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赵岚;发展中的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志龙;多重情景下的学术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南明森;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人类学中国化视野下的岑家梧南方民族研究探析[D];贵州大学;2016年
2 杨冰;池州傩变迁的人类学考察[D];安徽大学;2013年
3 罗文宏;艺术江湖:水域形态的社会及其延续[D];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
4 尹凯;历史、技术与观念[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60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7604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