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蒙古族男性崇拜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7 19:41

  本文选题:蒙古族 + 男性崇拜 ; 参考:《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本文由前言、蒙古族男性崇拜所形成其历史背景、蒙古族男性崇拜文化的内涵、对蒙古族男性崇拜的文化阐释及总结、参考书目等六部分组成。 前言部分交代了前沿研究状况、选题目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资料来源等内容。 第一章中着重论述了男性崇拜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其中主要探究并提出了蒙古地区从旧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人类居住,而且这些古老居民成为日后蒙古民族形成的主要来源;蒙古地区的众多部落、部族都曾经历过父系氏族制社会阶段。男性崇拜文化是父系氏族制阶段的主要信仰形式。 第二章中深入探析了蒙古族男性崇拜文化的内涵。本章从男性生殖器崇拜、男性祖先崇拜、其他文化形态所体现的男性崇拜文化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蒙古族男性崇拜文化的内涵。蒙古族男性崇拜文化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即由最初的男性生殖器崇拜演变为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物崇拜;男性崇拜文化在祖先崇拜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男性崇拜文化在其他文化领域中的表现形式。 第三章总结了蒙古族男性崇拜文化的特点和它的象征意义。蒙古族男性崇拜文化形成于女性崇拜文化之后,但日后的历史过程中始终与女性崇拜文化辩证地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蒙古族男性崇拜文化演变为蒙古族英雄和力量的象征,并与符号艺术等相融合,最后发展为象征性的民俗文化的论点。
[Abstract]:This paper consists of six parts : preface , Mongolian male worship , historical background , Mongolian male worship culture connotation , cultural explanation and summary of Mongolian male worship , bibliography and so on .



The preface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frontier , the purpose of choosing the title , the research method , the place of innovation , the source of data and so on .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male worship culture .



In the second chapter , the connotation of Mongolian male worship culture is discussed in depth .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Mongolian male worship culture from three aspects : male genital worship , male ancestor worship , and other cultural patterns .



The third chapt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ngolian male worship culture and its symbolic significance . The Mongolian male worship culture is formed in the female worship culture , but in the later history , the female worship culture is interpenetrated and interdependent , and the Mongolian male worship culture has evolved into the symbol of the Mongolian hero and the force , and is fused with the symbol art and the like , and finally develops into a symbolic folk culture .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渭清;;中国古代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衍生——以生殖崇拜和原始墓葬为考察中心[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侯宏堂;阴阳观念产生的三个基本来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侯宏堂;阴阳观念形成和发展的三大文化背景[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黄亚琪;;先民的原始文化生活与杂技艺术的萌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白英;;简述民国初年乌泰叛乱时期的齐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刘毓庆;关于《诗经·关雎》篇的雎鸠喻意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陈金全;郭亮;;西盟佤族原始法文化的原创性[J];北方法学;2008年04期

8 郭汉民;杨慧婷;;民初库伦集团侵扰内蒙史实述论——以《盛京时报》为视角[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陈志伟;邹明香;;北朝妇德教育暨事迹考述[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张绪焰;;中国桃文化的神话解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3 杨春鼎;;论科学发展观与领导思维的科学性和艺术性[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4 杨春鼎;;论钱学森的创新思维[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5 杨宇白;;培养领导干部创新思维能力[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6 甘品元;;改革开放以来毛南族婚姻行为变化的社会性别解读——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L屯为例[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马正平;;“美”字“六书”与“本义”研究述评[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9 陈金全;郭亮;;西盟佤族原始法文化的原创性[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杜靖;;五服-姻亲与宗族——一个汉人社会研究的新框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程静;中西创世纪神话对比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朱媛;中国岩画的审美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晓东;明清民居与文人园林中花文化的比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张勇;反抗压抑与消解神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季庆阳;唐代孝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军平;林耀华学术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苏日娜;成吉思汗祭祀历史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洁;离婚后扶养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祝孚;传统鱼纹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小苗;《欢喜冤家》中的性伦理思想探微[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韦惠文;麽文化视野下的壮族民间生育礼俗[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聂春子;电影心理疗法的理论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赵小芳;现代白酒酒标的视觉语汇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杨勇波;明清时期“喜相逢”纹样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闵薇;云南沧源岩画数字化传承与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65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765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c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