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研究——以烟台、威海、青岛为例
本文选题:朝鲜族 + 流动人口 ; 参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年04期
【摘要】:近些年,大量朝鲜族人口流向山东省的烟台市、威海市、青岛市等地,逐渐成为当地城市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么,朝鲜族流动人口能否真正融入到流入地的城市社会中去,对当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以及朝鲜族自身来说就都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朝鲜族流动人口对所在城市的经济、文化呈现出选择性的融入。这个融入的过程中,既有来自社会的排斥,也有来自自身的自我限制,从而使其社会融入面临困扰。对此,政府部门不应过分强调少数民族的身份意义,对其"盲目"保护、"过度"照顾。也不能漠视对朝鲜族群体的正当权益的保护,应强化其公民意识,增强国家认同,稳步推进城市融入,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Korean population flow to Yantai, Weihai, Qingdao and other places in Shandong Province, gradually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local urban economy. Therefore, whether the Korean floating population can truly integrate into the urban societ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and the Korean nationality itself. At present,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of Korean nationality selectively integrates the economy and culture of the city.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there are not only social exclusion, but also self-restriction, which makes its social integration difficult.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not put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identity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protect them blindly and take care of them too much. Nor should we ignore the protection of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Korean ethnic groups.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civic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steadi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ities and promote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
【基金】: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中心项目“散杂居地区民族问题对我国稳定发展影响研究”(MUC98507-040114)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艳珍;;奉献街区 谱写华章[J];党的建设;2005年03期
2 王泽群;于扬铭;;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J];西北人口;2009年03期
3 佟哲;;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浅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0年06期
4 甘曦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探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7年06期
5 王军;;解放思想 大胆实践 开创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工作新局面——深圳市宝安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办公室工作综述[J];开放导报;2008年02期
6 赵川芳;;社会工作介入,促进流动儿童城市融入[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1期
7 于萨日娜;丁继;于娜布其;;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研究综述[J];前沿;2011年02期
8 武正华;陈岱云;;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状况研究综述[J];理论学刊;2011年01期
9 朱虹青;;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现状与问题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王健;徐光;江红波;;龙岗区全力做好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综合管理工作[J];开放导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宫玉宽;;我国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3 周传斌;李自然;;西藏的回族流动人口及其管理[A];城市中的少数民族[C];2001年
4 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蒋立松;;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特点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改革开放30年 民族事业大发展[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黑龙江省民族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龙藜;;藏族锅庄舞的教育人类学分析[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欣;;试论民族认同的相对性——以民族学田野调查为例[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赵素坤;;关于西塔地区发展建设中保留少数民族特色的调查报告[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10 杨海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黑龙江省民族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魁兴;流动人口理应享受市民待遇[N];中国信息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李婷 通讯员 宋炼钢 喻益如;婚育证明就在村里办[N];中国人口报;2007年
3 刘震;让流动人口享受固定关爱[N];中国社会报;2006年
4 李东剑邋樊增强 记者 凌云;让流动人口充分感受到关爱[N];南昌日报;2008年
5 林金芳(作者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救助流动人口的“人本”之道[N];中国社会报;2006年
6 记者 杨晓斌邋通讯员 汝涛;丰台有个“流动人口奥运义工团”[N];北京日报;2008年
7 记者 杨杰;我区25万流动人口享受劳动保障政策[N];新疆日报(汉);2005年
8 本报记者 沈玮;“新农合”试点年内覆盖3亿农民[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朱军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与民族整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记者 魏武 卫敏丽 傅双琪;中华民族已成中国各民族认同的统称和归属[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岳雪莲;仫佬族流动人口与流出地社会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3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王建华;人口流动下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马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吴勇辉;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闪兰靖;回族基层社区平衡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杨晓纯;散杂居回族经济与回汉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景梅;西安回族的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梁俊颖;大连地区朝鲜族与韩国迁移者的民族认同比较[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姚静芬;内蒙古西部蒙古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的测量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4 张贺;延吉市朝鲜族初中生民族认同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5 苏薇薇;“权力的文化网络”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严义娟;在内地学习的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与社会适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庆奎英;当代新疆维吾尔人的人生礼仪与宗教认同[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娜;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温少玲;中华民族认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邓敏;哈尼族、彝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及注意偏向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93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793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