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河走向海洋——汉民族移民千年走势分析
本文选题:汉民族 + 汉民族移民 ; 参考:《思想战线》2014年01期
【摘要】:汉民族本是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汉书·元帝纪》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但从世界几乎处处有汉民族的现实,从大的历史观来考察和反思汉民族移民的大走势后,我们不得不对汉民族安土重迁的习俗重新进行认识。由此深入考量安土重迁的内涵,我们发现,"安土"的意思更应该是汉民族人民期望和梦想安居乐业;"重迁"的意思是移民一定要深思熟虑,迁入地应比迁出地更宜安居乐业。因此,从三国两晋到南北朝、从唐代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从宋辽夏金到元代,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移民大潮,使汉民族从中原走到长江边,继而过长江,再继而走向东南沿海,最后走向了海洋,开始不断向海外移民。这种波浪式的从北向南的逐步推进、延伸和发展的移民潮,使汉民族从一个江河民族蜕变成一个世界性的海洋民族。
[Abstract]:The Han nationality was originally an Antu relocating nation.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Yuan Dynasty contained: "Antu once moved, the character of Li people." However, from the reality of Han nationality almost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and from the great view of history to examine and reflect on the great trend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mmigrants, we have to re-understand the custom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to relocate safely. From this, we find that the meaning of "Antu" should be the expectation and dream of the Han nationality people to live and work in peace and contentment, and the meaning of "relocating" means that immigrants must consider carefully, and that the place of resettlement should be more suitable for living and working in peace and contentment than moving out. Therefore, from the three Kingdoms to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from the Tang Dynasty to the Anshi Rebellion to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and from the Song, Liao, Jin and Yuan dynasties, the three great waves of immigration in Chinese history made the Han nationality walk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to the Yangtze River, then to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n to the southeast coast. Finally, he went to the sea and began to emigrate abroad. This kind of wave type gradually advances from north to south, extends and develops the immigration tide, causes the Han nationality to change from a river nationality to a world sea nation.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明欢;;海外华人移民的现代篇[J];读书;2009年08期
2 丘菊贤 ,杨东晨;中原汉人南徙与客家述评[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3 钟欣;世界华侨华人分布概况[J];四川统一战线;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胡阿祥;;《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申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项晓静;;刘仁轨研究三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曾良;;明清小说词语俗写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周阿根;;任景述墓志录文校补[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6 张靖华;翟光逵;;“九龙攒珠”——巢湖北岸移民村落规划与形成背景初探[J];安徽建筑;2008年03期
7 张显运;;宋代耕牛牧养技术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8 汪圣铎;读《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札记节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吴晓萍;宋代“私觌”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吴晓萍;宋代外交使节的选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腾;;隋唐五代西域罗氏流寓中国与敦煌罗氏家族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2 冯金忠;;唐代河朔藩镇武职僚佐的迁转流动——以与中央朝官间的流动为中心[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3 蒋晓城;;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南渡及南宋前期的艳情词[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李晓敏;;从《太平广记》看隋唐民众的佛教信仰心态[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五卷)[C];2006年
5 黄楼;;唐宣宗朝地方政局初探[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6 拜根兴;;初唐将领王文度事迹考述——兼论唐与百济、新罗的关系[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7 贾二强;;释唐纪王沔王夔王墓志[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8 刘荣q;高文德;;论蒙古诸部统一前的氏族制残余[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0)[C];1980年
9 胡耀飞;谢宇荣;;杜儒童及其《隋季革命记》辑考——兼论隋末唐初王统三分问题[A];唐史论丛(第十八辑)[C];2014年
10 董卫;;唐代许世绪、许洛仁家族考述[A];唐史论丛(第十八辑)[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郭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4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西亚;金代图书出版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包国滔;宋元明时期归善县民族融合与社会变迁[D];暨南大学;2011年
9 季庆阳;唐代孝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媛;陕西关中西府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浩;论岳飞历史地位的变迁[D];湘潭大学;2010年
2 邢宇峰;宋代太学管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邓晓飞;宋代商税法律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林萍;南宋江西地区民间祠神信仰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栗志亮;唐代女子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惠娟;晚清湘军的“三缘”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林义元;古桥与泉州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秀立;唐代孝文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于薇;唐长安慈恩寺大雁塔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周苗;唐宋镇墓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95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795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