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边疆贫困山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实证研究——以傈僳族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24 05:34

  本文选题:傈僳族 + 民族认同 ; 参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摘要】:从语言、传统等方面考察和分析云南省边境地区傈僳族的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现状,结果表明他们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正处于一种胶着状态:一方面他们在与国外同源民族的交往过程中比较看重民族因素,另一方面他们自身的国家认同又优于其民族认同。有鉴于此,引导傈僳族实现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良性互动的共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从经济方面切实促进这一民族的发展,缩小其与内地民族的经济差距,以构筑其国家认同的根基;在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他们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在文化方面挖掘傈僳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引导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加强傈僳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Abstract]:From the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dition, we examine and analyze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Lisu ethnic group in the border area of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status of national ident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are in a state of glue: on the one hand, they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national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with foreign homologous ethnic groups, on the other hand their own. In view of this,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guide the Lisu People to realize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national identity.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from the economic aspect and reduce the economic gap between the ethnic groups and the mainland ethnic groups in order to build the foundation of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The government sh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system of ethnic regional autonomy, strengthen their political identity to the country, and excavate the essence of the Lisu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ulture to guide their identity to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identity consciousness of the Lisu People.

【作者单位】: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云南贫困山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以傈僳族为例”(项目编号:10YJC850013)阶段成果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麻国庆;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莫代山;;国家在场与民族认同意识变迁——以廪君神话发源地“五落钟离山”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4期

3 高志英;;傈僳族的跨界迁徙与生计方式变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新华 ,黄宝先;文化全球化与蒲松龄研究[J];蒲松龄研究;2001年03期

2 奂平清;;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民族认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林瑞艳;;沈从文、萧红乡土“抒情”小说创作比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张海熔;;文化视野下的四川客家族群认同[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吕传庭,曹小曙,闫小培;文化认同与城市规划的终极关怀[J];城市规划;2005年03期

6 刘小新;;论文学的民族性与民族主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白晓;胡婧;;民族主义与承认政治——基于查尔斯·泰勒“承认政治”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赵云伟;文化全球化与当代城市文化特色浅论[J];规划师;2002年02期

9 赵云泽;;华语传播的话语整合与意象重构——以CCTV4《华人世界》为研究对象[J];国际新闻界;2008年04期

10 赵旭东;罗涛;;以文字书写典范与以文化融合多元之间的互动与生成——以羌语发展与羌族认同的社会史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秦红岭;;全球化语境下建筑地域性特征的重新认识与构建[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4 余彬;主权和移民:从“旧约”到“新约”[D];暨南大学;2009年

5 李利;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覃琮;“标志性文化”生成的民族志[D];上海大学;2011年

7 黄飞君;全球视野下宗教单元的宗教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闵长虹;凝聚、变迁、提升:中华民族精神论纲[D];复旦大学;2011年

9 胡昂;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哲;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园林中的应用[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薛莉;传统到现代:南京流动回族族际通婚观念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赵妮娜;冷战后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门金宝;晚清内蒙古蒙古族民族主义思潮析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巴特;蒙古族大学生民族意识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王学峰;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7 王俊昕;喜利妈妈祭祀的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刘兴燕;试论理性爱国[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赵胜军;民族主义和欧洲一体化关系的过程性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珂;中国网络爱国主义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贺灵;;试论新时期民族意识[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马晓京;;旅游商品化与长阳土家族廪君神话的复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萧凤霞 ,刘志伟;文化活动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中山小榄菊花会的考察[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阿达莱提·塔伊尔;;中国柯尔克孜族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调查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李紫烨;;浅析喀什维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7期

3 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4 覃彩銮;;壮族的国家认同与边疆稳定——广西民族“四个模范”研究之二[J];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04期

5 奂平清;;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民族认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龙运荣;;全球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01期

7 古文凤;;苗族民族认同的层级论——对苗族“蒙人”的个案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石汉荣;;论海外侨胞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J];八桂侨刊;2005年05期

9 王纪芒;;全球化时代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以中国某边疆的朝鲜族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王纪芒;;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以中国某边疆地区的朝鲜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玉宽;;我国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2 徐黎丽;;国家认同——影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核心因素[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3 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蒋立松;;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特点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龙藜;;藏族锅庄舞的教育人类学分析[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王欣;;试论民族认同的相对性——以民族学田野调查为例[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雷琳;;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西北边疆执政安全理念构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8 汪新建;刘蓓;;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朝鲜族多重认同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白叶;;当代新加坡福建会馆认同形态初探——以会讯为切入点[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践;;论复合性民族与多元文化认同[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青海省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执笔 吴玉敏;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N];人民日报;2009年

2 朱军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与民族整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樊红敏;民族认同感如何建构[N];郑州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宋明;德昌傈僳人云南寻亲[N];凉山日报(汉);2007年

5 记者 魏武 卫敏丽 傅双琪;中华民族已成中国各民族认同的统称和归属[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本报记者 程三娟;安居乐业踏青河[N];云南日报;2009年

7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张践;国家认同下的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所 陈徐慧;基督教与云南傈僳族民间宗教信仰的互动[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陈洪金;扶贫助教在丽江[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10 苍铭;文化差异一定是文明冲突的潜在因素吗[N];中国民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周文;佤族心理认同的代际差异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6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桂榕;历史·文化·现实:回族的国家认同[D];云南大学;2010年

8 曹月如;云南怒江傈僳族基督教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冶芸;民族政治精英的双重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闪兰靖;回族基层社区平衡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景梅;西安回族的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娜;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卢阳凌冰;我国跨境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王婧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视角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

5 蒋大国;当代凉山彝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6 姚静芬;内蒙古西部蒙古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的测量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张贺;延吉市朝鲜族初中生民族认同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8 苏薇薇;“权力的文化网络”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严义娟;在内地学习的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与社会适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梁俊颖;大连地区朝鲜族与韩国迁移者的民族认同比较[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95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795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d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