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网墓符号特性与清明网祭之仪式意义

发布时间:2018-06-02 15:30

  本文选题:网墓 + 文化符号 ; 参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近年来,网祭是传统清明祭祀活动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后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祭祀方式,因其时空的跨越特性而逐渐受到关注和接受。具有传统特性的网祭改变了民众清明节追思的方式,使其在虚拟网络空间表述情感哀思的同时,也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与宣泄感。在变异的空间里,网祭仪式让主体同样感受到清明祭祀的文化意义,只是这种文化意义被虚拟的空间所重构而已。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net sacrifice is a new form of sacrifice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Qingming sacrificial activities and modern network technology, which has been gradually paid attention to and accepted because of its spanned characteristics of time and space.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 sacrifice has changed the way of people's Ching Ming Festival thinking, making it express emotion and sorrow in virtual cyberspace, but also experience unprecedented freedom and catharsis. In the variant space, the net ceremony makes the subject feel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the Qingming sacrifice, but the cultural meaning is reconstructed by the virtual space.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节日志.清明节”(JRZ201101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92.2;G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炳钧;王炎;汪民安;胡继华;徐敏;申昌英;金惠敏;张弛;车飞;姜红;黄晓晨;;空间、现代性与文化记忆[J];外国文学;2006年04期

2 黄晓晨;;文化记忆[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6期

3 李晓红;方金珍;;论网络祭奠——祭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4 焦润明;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5 高占伟;叶涛;;以年节和清明为例看传统节日的传承[J];民俗研究;2010年03期

6 肖永明;;清明祭祀文化建设散论[J];华夏文化;2009年02期

7 沈渭滨;;清明文化中的民俗变易[J];探索与争鸣;2008年04期

8 张歆;郑笑眉;;网络祭祀十年之痒[J];新闻爱好者;2009年2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韩 震 曲瑞华;[N];学习时报;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宁;;羌族成年礼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周舫;;四川古蔺苗族婚恋观的变迁调查及原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汪又菊;;仪式与生存逻辑——从人类学角度解读《红楼梦》中贾府祭祖仪式[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4期

4 杨利慧;仪式的合法性与神话的解构和重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岳永逸;传统的动力学:娃娃亲的现代化生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邓小娟;;甘肃秦安羊皮鼓祭礼舞蹈的遗存[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索龙高娃;解读肃北蒙古族"剪胎发"仪式[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5年01期

8 陈明文;试论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张美丽;任义国;;运城关公传说的民俗学解读[J];沧桑;2010年08期

10 邓伟龙;尹素娥;;仪式教育: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应当关注的问题[J];创新;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信茹;朱凌飞;;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罗国辉;邵雍;;略论抗日战争时期孙中山的纪念活动[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张密珍;;历史的演绎与延伸:乡村民俗事象中的仪式与象征[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董敬畏;;丧葬仪式与村落共意——以陕西关中S村为例[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敏俊卿;;一个伊斯兰教团体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的社会人类学考察——以东乡县库布林耶门宦为例[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7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变迁[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8 张定贵;;仪式视野下的族群——从村际地戏仪式观屯堡人族群的稳定性[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9 彭永庆;;社会变迁与女性历史地位的文化透视——基于土家族哭嫁风俗的思考[A];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10 马知遥;;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的稳态维持及变动[A];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学森;我国毛南族聚居区传统体育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4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6 邓群刚;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7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宋丽娜;人情的社会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胡沈明;现代新闻评论宽容意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莉;《一位女士的画像》的空间叙事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韦惠文;麽文化视野下的壮族民间生育礼俗[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蒋宏;先秦情诗与古希腊情诗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林萍;南宋江西地区民间祠神信仰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黎林;岭南传统水乡古村落[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王柳润;观看羌历年[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窦烨明;制度化宗教的本土化实践[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涛;川北S村公共空间的社会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罗丽霞;年节期间都市报广告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李杨;“开国大典”的政治仪式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晓红;方金珍;;论网络祭奠——祭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2 乌丙安;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汉军;中国建筑文化的空间意识[J];学术论坛;1993年03期

2 江建文;对数文化作全面而深入的阐释——评吴慧颖著《中国数文化》[J];阅读与写作;1997年06期

3 郭锋;浅论中国传统施与报观念的文化意义及社会影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罗远玲;主客位视野中的冼夫人文化及其符号意义[J];学术研究;2005年08期

5 张弘;;文化的自觉[J];社会观察;2007年01期

6 李涛;;动画形象的符号生产与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8期

7 刘鑫;;看我们看不见的香港[J];全国新书目;2008年23期

8 苗胜利;赵璐;;牛年话牛[J];科技信息;2009年09期

9 王一;;透过颜色词看中英文化的差异[J];科技信息;2009年34期

10 林亚莉;;符号与文化观的形成[J];山花;2010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一川;;文化符号与北京的世界城市软实力建设[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2 胡淑凤;颜波;;中华文化标志城浅议[A];《依靠科技进步 推进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和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学术研讨成果选编[C];2008年

3 张心远;;“山寨”文化符号价值论[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秀芳;;文化视野中中国人的“天下观”[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5 艾山江·阿不力孜;;西域高尖帽的传承与发展——以喀什地区英吉沙和莎车高尖帽的穿戴和制作为例[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陶红;;独立生成与相互融合——民族文化融会中巴蜀蚕桑文化符号构成探悉[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杨济亮;;发展文化产业 构建和谐社会——以福州为例[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太;;辽海讲坛第十一讲 华夏民族图腾与中国龙文化[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9 蔡文姣;;作为日本文化符号的色彩词汇——以“青”的文化语义为考察对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徐晓望;;妈祖信仰及其文化精神[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丘树宏;中山装: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N];文艺报;2009年

2 著名作家 肖复兴;让年味儿更浓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3 丁刚;创造现代中国的文化符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4 本报记者 斯琴塔娜;亟待保护的草原文化符号[N];通辽日报;2010年

5 记者 范总因;本市举行文化符号和文化定位研讨会[N];本溪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龚丹韵;大师情结:传统与现代的殊途同归[N];解放日报;2009年

7 焱木;木瓜琼琚的门道[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本报驻京记者 柳田;中国人需要怎样的文化符号[N];解放日报;2011年

9 陈琬;应以“辽海”冠名辽宁地域文化[N];辽宁日报;2006年

10 苏嵘;国家开行6亿贷款支持法门寺文化景区建设[N];陕西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孟庆艳;文化符号与人的创造本性[D];吉林大学;2006年

2 王志芬;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意义解读[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黄明玉;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及记录建档[D];复旦大学;2009年

4 许立勇;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的视觉表述逻辑及其文化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5 李东晔;从“租界”到“风情区”[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柳雯;中国文庙文化遗产价值及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林成姬;韩国巫俗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璐璐;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晶晶;民族文化的再生与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3 宁清丽;壮锦文化符号的生成与现代重构[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娴;当代中国草根文化符号的审美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5 罗小凤;超真实的后现代性话语[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磊;走向经典与回归民间[D];四川大学;2007年

7 邓静;从锦里看中国城市仿古街区的文化建构和商业运作[D];四川大学;2007年

8 田薇;对“芙蓉”现象的文化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9 刘晓鑫;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臧晓曦;民族文化的再生与认同—作为文化符号的铜鼓[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69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969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6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