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云时代民族地区族群文化交往的特征及实现机制

发布时间:2018-06-02 15:49

  本文选题:云时代 + 民族地区 ; 参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云计算"、"云储存"、"云服务"、"云传播"等概念交织构成一幅生动的云时代现实图景。云时代促成了民族地区族群文化交往内容的网络化和虚拟化,出现了网络互动这一新的族群文化交往的形式,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交往路径同时联动以及族群文化强弱格局的动态变化。云时代民族地区族群文化交往表现出多极族群文化主体的联动、族群文化的反思与变构、族群文化交往能力的快速攀升、族群文化交往进程的广延性以及族群文化交往的公共整合性特征。云时代民族地区族群文化的选择路径和整合态势决定了族群文化交往的实现状况。
[Abstract]:The concepts of cloud computing, cloud storage, cloud service and cloud propagation are intertwined to form a vivid picture of cloud age. The cloud era brought about the networking and virtualization of the content of ethnic cultural exchang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the emergence of a new form of ethnic cultural exchanges, namely, network interaction. The formation of "top-down" and "bottom-up" two communication paths an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ethnic culture. In the cloud era,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ethnic groups in ethnic areas showed the linkage of multi-polar ethnic cultural subjects, the refl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ethnic cultures, and the rapid increase of the ability of ethnic groups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The extensive process of ethnic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integration of ethnic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choice and integration of ethnic culture in cloud era determine the realization of ethnic cultural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八桂学者专项经费资助
【分类号】:C9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佩环;;论全球化时代文化交往的实现机制[J];长白学刊;2011年03期

2 李璐tR;;云时代的传播趋势[J];中国广告;2011年07期

3 傅安辉;;论族群的原生性文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焦多勤;;计算机进入“云”时代浅论[J];软件;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恒超;;云传播时代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2 孙冰洁;;中国传统健身功法在西方传播的文化基础[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3 肖永亮;许飘;;云时代的网络运行模式与视控科技创新[J];湖湘论坛;2012年02期

4 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东方色彩及其与西方环境美学的区别[J];河北学刊;2012年06期

5 钟小勇;;云南德宏少数民族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J];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19期

6 陈东;谢艳群;;论湘西音乐文化遗产的特色及其价值[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7 吴正彪;;透过语言看文化:田野工作中的民族语歌谣记录——以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的个案调查为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3年02期

8 林荣珍;;泰宁大源傩舞的文化内涵[J];三明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9 陈东;;土家语摆手歌的艺术特征及其人文价值研究[J];音乐探索;2012年04期

10 朱风兵;;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原因简析[J];镇江高专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夏锋;人的文化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2 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钟淑洁;文化交往与文化主权[J];长白学刊;2003年06期

4 付秀华;王佳;;在全球化背景下对跨文化前提的哲学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5 彭萍萍;;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2期

6 李德顺;面对全球化的我国文化价值观定位[J];党政干部学刊;2004年03期

7 董日波;;基于云计算的高校信息化建设[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年08期

8 费孝通;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J];读书;1998年11期

9 思竹;;走向跨文化解释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刘大椿;科技与文化整合的两个问题——对传统文化与西方化的反思[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曹沁宇;;浅谈云计算技术在客服系统中的应用[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庆中;陶渝苏;;比较互动:全球化语境下地方小族群文化发展机制研究[J];思想战线;2011年01期

2 韦浩明;;多族群区域族群文化整合路径探析——以广西贺州市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韦浩明;;潇贺古道区域族群文化认同的建构[J];学术论坛;2010年10期

4 孙九霞;马涛;;旅游发展中族群文化的“再地方化”与“去地方化”——以丽江纳西族义尚社区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孙九霞;;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J];思想战线;2009年04期

6 李晓明;;互动互制与互补互适:广西贺州多样性族群文化生态特质[J];贺州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7 罗康隆;论苗族族群文化的同一性与相异性[J];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03期

8 大禹;人与环境及人与文化——依山依水族群文化与社会发展研讨会述评[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常宝;阳妙艳;;中国地方与族群文化的多元化及其前景——兼评杜磊(Dru Gladney)的《民族国家是否建构了民族?》[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8期

10 叶世明;台湾族群形成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冼奕;;论族群文化转型——以阳朔田家河村为例[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2 丘文荣;;鸟瞰:族群研究在中国——评《族群与族群文化》[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3 徐榕;王炀;;拜年:族群文化变迁的一个案例[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4 庄国土;;论亨廷顿的族群文化观及其对国际关系的解读[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巫达 上海大学族群研究中心;族群文化资本促“社会关系”形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纳日碧力戈;族群文化之和而不同[N];学习时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名阳;网络偶像的兴起与族群文化的关系[D];复旦大学;2010年

2 廖子宜;族群文化认知下的锡伯族春节习俗探究[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693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9693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8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