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流动与中国新移民——马来西亚回族流动个案研究
本文选题:马来西亚 + 移民研究 ; 参考:《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3年02期
【摘要】:论文分不同时期阐述了中国穆斯林移民马来西亚的历史,通过实证调研数据突出了穆斯林跨国流动与穆斯林世界的教育和贸易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对"侨乡"流动模式和"回族"流动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有关华人移民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地理(侨乡移民)或阶级(苦力、企业家或学生移民)方面。这些研究隐含一个不言而喻、理所当然的假设,即中国的移民都是汉族,少数民族被封闭在偏远的边疆地区,因而是不流动的。但研究显示,自1978年起,中国穆斯林少数民族无论是在跨境迁移——这在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等穆斯林少数民族中尤为突出,还是在远程的跨国迁移——在回族中尤其明显,都具有异常高的流动性。回族穆斯林少数民族的生活穿梭于中国民族国家和跨国穆斯林世界之间。宗教在回族穆斯林流动决策和流动模式中有重要作用。
[Abstract]:The paper expounds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Muslim immigrants in Malaysia in different periods. Through the empirical research data, it highlight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slim transnational flow and the education and trade of the Muslim world, and compares the flow pattern of the "home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flow pattern of "Hui nationality". These studies imply a self-evident, natural assumption that Chinese immigrants are all Han, and that ethnic minorities are closed in remote border areas, and thus are inMobile. However, the study shows that, since 1978, Chinese Muslim minorities have been no matter what it is. The transboundary movement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among the Muslim minorities such as the Uygur and Kazakh ethnic groups, or in the remote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 especially in the Hui ethnic groups, which are particularly highly mobile. The lives of Muslim minorities of Hui nationality travel between the Chinese national state and the transnational Muslim world. H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bile decision making and flow patterns.
【作者单位】: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四川讨论羌族历史的有关问题[J];中国民族;1962年03期
2 ;《魏晋南北朝史》一书重视少数民族历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3 林秀元;;会同县收集到粟裕家族《粟氏族谱》[J];中国档案;1989年09期
4 金昌林;;试论唐太宗对民族问题的处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5 郭小雨;;《桂海虞衡志》中的宋代广西少数民族状况——从对广西地方志的贡献来看[J];黑龙江史志;2008年15期
6 于艳波;;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迁徙及其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7 何晓玲;;消逝的党项族[J];浙江林业;2010年05期
8 迟燕琼;;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庆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J];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03期
9 ;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关于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经验的基本总结(转载)[J];江西政报;1953年18期
10 ;成立天祝自治区的经验[J];甘肃政报;195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建业;;重视少数民族史料的征集与研究[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2 丁酉;;论近代我国少数民族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意义和教训[A];全国少数民族革命史文集[C];1991年
3 邢友德;;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几点看法[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4 李资源;;我国少数民族为迎接全国解放的英勇斗争[A];全国少数民族革命史文集[C];1991年
5 黄正彪;;黔东南少数民族对红军长征的贡献[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6 韦启光;;儒学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7 吕一飞;;板io蛮略论[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8 郭志超;;《瑶民纪略》:明清畲族风俗聚焦[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9 单之蔷;;理解游牧[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10 周典恩;;清代畲汉文化冲突述议[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少数民族古籍 涵载千古散射睿智光芒[N];中国民族报;2008年
2 鲁文;少数民族的敬老风俗[N];中国社会报;2000年
3 ;为除陋俗抛头颅的吴凤[N];中国民族报;2003年
4 金炳镐;我国“少数民族”概念的历史考察[N];中国民族报;2002年
5 萧易;明代四川的少数民族[N];成都日报;2006年
6 杜再江;为民族节日回归本色叫好[N];贵州民族报;2008年
7 ;世界需要文化多样性[N];中国文化报;2003年
8 陈列;《中国民族年鉴》补阙工程启动[N];人民日报;2006年
9 任炳奇;建都离石的匈奴政权[N];山西日报;2006年
10 蒋海宽;省政协将编辑《云南独有民族百年实录》[N];云南政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白洁;鄂伦春族传统游戏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李洁;临沧地区佤族百年社会变迁[D];云南大学;2001年
3 陈金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质子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陆韧;变迁与交融[D];云南大学;1999年
5 关凯;满族“消失”了吗?[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王鸣明;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永强;三至八世纪吐鲁番地区的容量单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曾穷石;汉藏边缘的土司政治[D];四川大学;2005年
3 林林;9—10世纪燕云地区少数民族迁徙及其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马永欣;试论近代东北地区动物资源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D];吉林大学;2007年
5 胡继芳;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舞蹈与社会生活[D];暨南大学;2002年
6 秦海燕;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民族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邓金凤;岑毓英“汉裔情结”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巴桑顿珠;对敦煌文献中“大事纪年”的两种汉语译文之比较研究[D];西藏大学;2009年
9 黄海刚;蒙元时期的蒙古族教育与文化传承[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王曼;清末民国时期黔西北苗族地区的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80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980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