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基于范式比较视角的研究综述
本文选题:民族意识 + 民族认同 ; 参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摘要】:多年来,民族理论界在民族主观心理研究方面形成了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这样两种不同范式,它们之间在研究路径方面的差异以及特点也形成了相关学术争论的基础。基于社会情势变化、学术环境变化、科研管理机制变化等原因,相对于民族意识研究范式而言,民族认同研究范式在近期呈现强势发展趋势。两种范式各有长短,二者加强沟通,追求良性互动,有利于民族理论学科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再生产,另外,需要立足中国国情加强本土化建设、面向全球化进行学术规范化建设以及立足共同选题加强学术交流三者并重。
[Abstract]:Over the years, two different paradigms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national identity have been formed in the research of national subjective psychology, and the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m in the research path have also formed the basis of related academic debates.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social situation, the change of academic environment and the chang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mechanism, compared with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national identity has a strong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near future. The two paradigms have their own merits and demerits. Strengthening communication and pursuing positive interac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accumula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subjects of national theory. In addi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ization 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standardization oriented to globalization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academic exchange based on common topics are equally important.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
【基金】: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建设项目“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体系建设”(2015XWD-B0304)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邓正来;;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社会科学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5期
2 郝时远;20世纪三次民族主义浪潮评析[J];世界民族;1996年03期
3 彭兆荣;;在国家与民族认同之间[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熊锡元;“民族意识”初析[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5 熊锡元;社会主义与民族意识[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6 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元雕;王一雅;黄邦汉;;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范式转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刘晓玉,童继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3 张正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武威利;关巍;;近代科学哲学发展进程要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黄建军;;视觉文化研究的三个范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6 蔡辉明;;美国公共行政学思潮的范式变迁——路径、划分和逻辑[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赵亮;;论社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异同[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胡丁慧;;库恩的“范式”概念及其在德育中的借用[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王浦劬;;从阶级斗争到人民共和——我国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转换析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颜烨;;安全社会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史阿娜;;“范式”涵义知多少——对库恩范式概念的再整理和再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张志伟;;波普尔、库恩与传统科学观[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田闯;王紫琳;;波普尔与库恩科学哲学思想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娄瑞雪;;试析科学合理性问题—以一种历史演变的角度[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杨韬;;对科学发展的重新认识——构建中国科学大范式的探微[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宗建;二象对偶时间视角下权衡定律的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婷;生物技术发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思坤;影响力最大化与价值链增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黄卫平;论库恩语言学转向的根源[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瑜;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黄献清;交往实践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郑媛媛;科技创新社会生成维度问题的思考[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明杰;;明治汉学家的中国游记[J];读书;2009年08期
2 文军;西方多学科视野中的全球化概念考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3 邓正来;;一种以中国为根据的“全球化观”的论纲[J];河北法学;2008年01期
4 邓正来;;认识全球化的“问题化”进路——对中国法学“全球化论辩”中理论问题的追究与开放[J];河北法学;2008年02期
5 邓正来;;作为一种“国家法与非国家法多元互动”的全球化进程——对“法律全球化”争辩的中立性批判[J];河北法学;2008年03期
6 邓正来;;作为一种矛盾且多元进程的全球化——对中国法学“全球化论辩”之同质化预设的批判[J];河北法学;2008年04期
7 邓正来;;作为一种主观且可变进程的全球化——对中国法学“全球化论辩”之客观必然性预设的批判[J];河北法学;2008年05期
8 邓正来;;开放的“全球化观”与“主体性”中国的建构[J];河北法学;2008年06期
9 黎岩;民族分界意识和民族认同意识[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年03期
10 邓正来;;中国法律哲学当下基本使命的前提性分析——作为历史性条件的世界结构[J];法学研究;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付欣;易连云;;论民族认同的概念及其层次[J];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01期
2 苏昊;;民族意识、民族认同的界定和研究述评[J];中外企业家;2012年08期
3 傅蕾;晏雄;;多民族聚居地青少年跨民族认同现象研究——以丽江市宁蒗县民族聚居地中学生为例[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3年01期
4 姜勇;论庸俗民族认同观[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许纪霖;从民族认同和公民意识的角度认识青年[J];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09期
6 唐胡浩;;民族认同研究回顾[J];民族论坛;2006年10期
7 唐胡浩;;民族认同研究回顾[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欧东明;;印度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J];南亚研究季刊;2008年04期
9 殷曼i_;;民族认同建构与“历史记忆”的暧昧性——看《碧奴》之“重述神话”[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1期
10 唐书明;;认同理论演变中的民族认同[J];思想战线;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佐斌;秦向荣;;中国青少年儿童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张莹瑞;佐斌;;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对亲社会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邓敏;樊洁;;大学生民族认同结构性分离的实验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宫玉宽;;我国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5 刘新利;;试论全球化时代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A];新闻学论集第27辑[C];2011年
6 赵旭东;;龙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乡村建构——以华北一村落庙会为例[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7 常永才;呼和塔拉;;族内文化差异与民族认同:新疆蒙族个案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徐晓旭;;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人的民族认同[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9 李春;张文新;;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马海林;罗桑平措;张雁军;;11—24岁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藏汉双语量表的编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希恩;说民族认同[N];学习时报;2002年
2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卢瑶邋陈谊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张庆林;心理学视野中的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认同[N];中国民族报;2007年
3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张践;国家认同下的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认同史小议[N];北京日报;2010年
5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张海洋;陈连开先生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6 ;复兴传统节日 强化民族认同[N];亚太经济时报;2005年
7 中央编译局当代所 李义天;构建认同意识下的多民族国家[N];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蒙言;将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精神纽带[N];贵州民族报;2014年
9 曹大明;重塑“畲人”:赣南畲族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3年
10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 陈茂华;谁是美国人[N];解放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史慧颖;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心理与行为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钱春莲;中国新影像:全球视野与民族认同[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晓龙;当代阿拉伯民族认同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邓敏;哈尼族、彝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及注意偏向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安玉杰;延边朝鲜族高中生民族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4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其其日力格;居住在蒙古族中间的汉族牧民的民族认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文慧;黔东南州苗族的民族认同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张超;“历史记忆”与“族群边界”视野下的宗教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秦向荣;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向贤海;民族认同与移民族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变迁[D];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
10 施贵菊;苗族中学生民族认同与自我概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843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984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