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政权的社会性质
本文选题:匈奴 + 奴隶制 ; 参考:《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年03期
【摘要】:关于匈奴政权社会性质的问题,史学界主要有"奴隶制"和"封建制"两种观点。通过对匈奴社会的分封制、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社会生产的主体承担者及赋税制度等有关史料的分析,匈奴政权的社会性质更符合"封建制"主要特征,而不是"奴隶制"或其他的所谓"联邦制"等。
[Abstract]:On the social nature of the Xiongnu regime, there are two kinds of views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slavery and feudalis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data, such as the division system of the Xiongnu society, the means of possession of the main means of production, the principal bearer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the tax system, the social nature of the Xiongnu regime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eudal system". Rather than "slavery" or other so-called "federalism"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2013年度及2014年度课题“匈奴政权制度研究”(编号:BJXM2013-07)
【分类号】:K28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勇 ,冯国 ,雷鸣;匈奴的后裔[J];历史教学;2004年11期
2 陶克涛;《匈奴歌》别议[J];民族研究;1983年01期
3 熊存瑞;;先秦匈奴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01期
4 林干;外国学者研究匈人和匈奴述评(下)[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5 乌兰托娅;试论匈奴民族的衣食住行[J];北方文物;1996年04期
6 杨阳;;匈奴源起探[J];中华文化画报;2007年05期
7 金涛;多瑙河畔忆匈奴(之三)[J];知识就是力量;1997年08期
8 高红梅;汉文化对匈奴社会影响初探[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李吉和;匈奴的内徙及其影响[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01期
10 王文利;简析匈奴鼎盛背后的中原政策支撑[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林^y;;近六十年来(1919—1980)国内研究匈奴的概况[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1)[C];1981年
2 李春梅;;匈奴民族与五行说[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3 储著华;;匈奴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4 陶玉坤;;匈奴社会生活综论[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春梅;;从手工业透视匈奴文化[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6 晓克;;论匈奴在游牧文明发展史上的先驱者作用[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7 马利清;;关于匈奴人种的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盖志毅;;敬重生命的草原文化:匈奴的生态文明及其现代价值[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9 许欣舸;;近代学术转型期民族史研究方法的嬗变——以民国时期匈奴族源之争为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1年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记者 冯国 李勇 雷鸣;曾经叱咤风云的匈奴哪里去了?[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王大方;匈奴民族的历史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史清海;“匈奴”辨[N];锡林郭勒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章奎 实习生 张保;纵横亚欧的匈奴[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5 蒋中意;浙江浦江居住着一群匈奴后裔[N];西部时报;2010年
6 鞍山市博园高中 曹为宇;匈奴最终去向[N];鞍山日报;2010年
7 香港文汇报 范震威;钩深致远弓马循[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任炳奇;建都离石的匈奴政权[N];山西日报;2006年
9 河南省光山县第二高级中学 姚道红;中国古代民族变迁[N];学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闵海霞;匈奴发展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庆宪;匈奴与西汉关系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涛;略述匈奴与中原物质技术的交流以及汉匈在文化上的融合[D];西北大学;2003年
2 杨燕;匈奴的仪式与精神世界[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胡玉春;南匈奴附汉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4 谢明伟;汉代匈奴的内迁及其社会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5 刘洪波;匈奴史研究四题[D];内蒙古大学;2014年
6 索明杰;匈奴对西汉王朝的政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7 池立新;冒顿至握衍朐棶时期匈奴政权的盛衰及其原因探索[D];内蒙古大学;2008年
8 张春艳;从“百蛮大国”看匈奴的强盛[D];烟台大学;2014年
9 苏伦高娃;汉匈经济交流形式探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10 魏乐乐;两汉迄唐徒居内地月氏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14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014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