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平傣族生计模式及其变迁的生态人类学研究
本文选题:大槟榔园 + 适应 ; 参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摘要】:云南新平县戛洒镇大槟榔园是一个典型的傣族聚居村落,也是当地重点发展的特色乡村旅游村寨之一。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生态人类学的文化适应理论分析了大槟榔园的传统生计模式及其变迁,以及生计变迁对生态文化的影响等问题。研究表明,大槟榔园村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传统生计模式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环境的文化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计模式正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革,村民以一种较为主动的方式融入开放的市场中,体现出对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但又不得不受限于一些限制性因素的影响。
[Abstract]:The big betel nut garden of Cannes Town, Xinpi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is a typical Dai village, and is also one of the typical rural tourism villages.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applies the theory of cultural adaptation of ecological anthropology to analyze the traditional livelihood mode and its changes of the great areca nut garden,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livelihood changes on the ecological culture.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traditional livelihood model formed by the villagers in the Great Areca nut Garden in the long history is a cultural mechanism adapted to the local natural environ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villagers' livelihood mode is undergoing profound and drastic changes. The villagers, in a more active way, integrate into the open market, reflecting the adaptability to the change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However, it has to be limited by some restrictive factors.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元江干热河谷的傣族地区土地退化的生态人类学研究”(13BMZ05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63O32)
【分类号】:C9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朱慧贤;;云南新平花腰傣的狩猎习俗与动物保护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6期
2 崔明昆;云南新平花腰傣野菜采集的生态人类学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高立士;傣族悠久的稻文化[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夺先;;略论学科意义上的生态人类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高琪;;生态人类学学科研究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冯建孟;何汉明;朱有勇;李成云;;云南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与不同民族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4 严奇岩;;论贵州在我国糯稻栽培圈中的历史地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5 徐东海;吕暮瑾;;基于需求层次提升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变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6 彭瑛;;安顺鲍屯人的生态文化观[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肖占君;;教育科研中人类学思维的艺术运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6期
8 余达忠;;侗族村落环境的文化认同——生态人类学视角的考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冯跃;;人性与人格的人类学分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韦晓康;赵志忠;;陀螺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及其特征——以云南景谷县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陈沛照;;话语边缘与原生态文化反思——一个苗族村落教育的民族志记述[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2 常永才;李勇;;少数民族寄宿学校应避免“好心”办成坏事——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制学校的历史启示[A];共识(2012秋刊08)——创新边疆民族宗教治理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2013年
3 杨索;崔明昆;周晓红;;生计变迁对民族生态文化的影响——以新平县嘎洒镇大槟榔园为例[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4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4 索铁阿洛;;美姑彝族毕摩文化园景观绿化设计探讨[A];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郑南;;东盟桥头堡地域文化架构中的昆明餐饮业思考[A];饮食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C];2007年
6 杨奕望;;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医体质学探析[A];“新成果·新进展·新突破”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三次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万莉萍;;教育自觉与传统文化的传承[A];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12年
8 林毅红;;神秘的黎族织锦“人形纹”探析[A];服装历史文化技艺与发展——中国博物馆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服装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9 张建世;;民间工艺文化的田野调查方法初探——以西南少数民族银饰为例[A];中国民族文博(第四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2 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周小艺;兴盛、衰落与重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李宏岩;在乡土与高雅碰撞中再生[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戴嘉艳;达斡尔族农业民俗及其生态文化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杜倩萍;当代中国草根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雷晴岚;(亻革)家“哈冲”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赵万智;存“异”求“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茆晓君;风雨中的飘摇[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地曼.阿宝财;和田玉的商业化[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马小平;人类学视野下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余从刚;柱式艺术中生命意识的表达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黄明波;方言电视·地域文化·涉台传播[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慧达;海岛发展变迁的人类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喻海伦;福州义序半田村民间信仰文化人类学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康茜;外在成长与内在救赎[D];西北大学;2011年
9 应文达;鄂温克族民间禁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荣荣;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昕;社会学视野下的工程移民问题研究[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09期
2 刘朝晖;;民族文化对生态移民的影响与因应策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施国庆,陈阿江;工程移民中的社会学问题探讨[J];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4 张宏雨;新平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对资源利用的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05年04期
5 李玉田;;工程移民与生态移民之比较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李义明;野生动物狩猎、贸易和狩猎持续性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2001年04期
7 汪宁生;;远古时期云南的稻谷栽培——云南少数民族科学史学习札记[J];思想战线;1977年01期
8 ;我国野生稻的种类及其地理分布[J];遗传学报;1975年01期
9 李昆声;云南在亚洲栽培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J];云南社会科学;1981年01期
10 游汝杰;从语言地理学和历史语言学试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布[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群;;清以来大小兴安岭环境与狩猎文化的生态人类学观察——鄂伦春族个案(下)[J];满语研究;2007年02期
2 钱箭星;原始部落的生态平衡——一个生态人类学的视角[J];思想战线;2000年02期
3 吴声军;;人地和谐相处的典范——高椅古民居的生态人类学考察[J];鄱阳湖学刊;2012年02期
4 何群;;清以来大小兴安岭环境与狩猎文化的生态人类学观察——鄂伦春族个案(上)[J];满语研究;2007年01期
5 曾少聪;;生态人类学视角下东南地区的海洋环境与沿海社会[J];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6 尹绍亭;;中国大陆的民族生态研究(1950~2010年)[J];思想战线;2012年02期
7 王剑峰;;环境保护的民间镜像——传统游牧社会的环境知识及其当代价值[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04期
8 紫萍;;“只有改革创新,学科才能健康发展”——人类学家尹绍亭教授访谈录[J];今日民族;2007年01期
9 尹绍亭;“我们并不是要刀耕火种万岁”——对基诺族文化生态变迁的思考[J];今日民族;2002年06期
10 李全敏;;语言采集与德昂族的茶叶世界[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建钦;;旅游·民族文化·生态人类学[A];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点评人:刘海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生计与生态:生态人类学的田野实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 罗康隆;生态人类学视角下的三江源生态系统脆弱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牛锐;生态人类学,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为己任[N];中国民族报;2008年
4 三峡大学武陵民族研究院 吴正彪;参与性农村评估方法是研究文化与生态关系的重要工具[N];中国民族报;2009年
5 本报实习记者 刘兆波;征史证实 知行合一[N];中国民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依丽米古丽·阿不力孜;沙漠干旱地区的人类文化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艳;生态人类学视角下的青藏高原及其传统文化[D];兰州大学;2009年
2 韩汉白;漆树与怒族社会的生态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3 张雯;草原沙漠化问题的生态人类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蒋志远;生态人类学视角下的农牧互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年
5 石庭明;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侗族稻作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王建坤;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和顺侨乡[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7 岳启龙;水资源、生态环境行为与生计变迁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8 曹要拉图;牧区环境变迁与牧民生活困境[D];内蒙古大学;2013年
9 董艳琴;云南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探析[D];云南大学;2012年
10 巢译方;云南哈尼族水井的生态人类学解读[D];云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39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039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