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多地区民族关系模式及其形成的历史基础
本文选题:安多地区 + 民族关系 ; 参考:《青海民族研究》2012年02期
【摘要】:安多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汇地区,这里有汉、藏、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蒙古等民族生息繁衍,在长期的交往互动过程中,结合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关系,本文立足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资料,归纳了对等互动型、经济互补型、包裹嵌合型三种主要的民族关系发展模式,并探讨了安多民族关系模式形成的历史基础。
[Abstract]:Ando is a region where many nationalities and cultures intersect. There are Han, Tibetan, Hui, Turkey, Salah, Baoan, Dongxiang, Mongolia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living and multiplying. In the long process of interaction, they have become rich and colorful ethnic relations.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this paper sums up three main modes of development of ethnic relations: reciprocal interaction, economic complementation and enclosing chimera, and probes into the historical basi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l.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青海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中的青海藏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08XMZ03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安多地区多元文化共生现象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研究》(06CMZ011) 国家民委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中安多藏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08QH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陆德梅,朱国宏;新经济社会学的兴起和发展探微[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2 郭宏珍,何星亮;评王明珂的《华夏边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马平;近代甘青川康边藏区与内地贸易的回族中间商[J];回族研究;1996年04期
4 刘夏蓓;关于安多藏区族际关系的人类学研究[J];民族研究;2004年05期
5 李静;;民族交往心理构成要素的心理学分析[J];民族研究;2007年06期
6 刘晨光;青藏高原地区藏族与回族经济合作的深层次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永正;马晓旭;;论清代同治年间甘肃地区堡寨的作用[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郭婷;;浅析撒拉族的社会组织“工”[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1年02期
3 刘斌;;浅析清代前期安多藏区的藏传佛教政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洲塔;扎西卓玛;;阿柔部落政治法律形态考述[J];中国藏学;2011年02期
5 潘海啸,卢源;大学周边产业形成动因及结构的实证研究——以同济大学周边产业群落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5期
6 朱杰;;论西北“花儿”的传播模式[J];当代传播;2009年04期
7 于颖;;社会资本概念的思想渊源及其形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雷波;;骆驼泉传说:撒拉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刘洋;;基于不同类型社会资本视角的企业行为演进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10 林民书;刘洋;;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中小企业社会关系网络演进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范波;;试论布依族社会的文化传承特征[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2 屓甯;;从《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中“西宁青海番夷成例”看少数民族典籍对史学专题的研究价值[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3 钟银梅;;近代甘宁青皮毛贸易中的回族商人[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4 王平;;河州历史上的回族运输商帮[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5 才项多杰;;青海拉安藏族部落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概述[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6 钟银梅;;近代甘宁青皮毛贸易中的回族商人[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7 王平;;河州历史上的回族运输商帮[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8 张剑葳;;白浮泉、都龙王庙与龙泉寺——京杭大运河通惠河段旧源的建筑与景观[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下)[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李增军;港口企业和谐网络运作机理及其对企业成长绩效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双;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空间形态的和谐嬗变[D];重庆大学;2010年
4 唐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矛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蒙宇;核心竞争力与金融企业文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7 郭红东;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订单安排及履约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卢光明;基于纠纷管理的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组织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林竞君;网络、嵌入性与集群生命周期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肖淼;区域产业竞争力生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丁杨梅;清朝西宁办事大臣制度的建立与沿革[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廖元琨;十六世纪西北边政危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勇;现代化视野下贵州西部杂居区农村发展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5 杨三山;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变迁初探[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6 付安权;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荣霞;康雍乾时期在西北边疆地区实行的“因俗治边”政策[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炜;中亚民族问题的文化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林雪红;临夏东乡族地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安玉源;传统聚落的演变·聚落传统的传承[D];清华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郭宏珍,何星亮;评王明珂的《华夏边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王善平;交往:不可遗忘的发展维度[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 姜锡润,王燕;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与交往形式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4期
4 袁义达,杜若甫;中国十七个民族间的遗传距离的初步研究[J];遗传学报;198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庆榕;;试论两种根本相悖的发展理念及对民族凝聚力的影响[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刘相涛;冯雪;周煜;罗兢雅;;发展和谐民族关系与构建广西和谐社会研究[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7期
3 胡晨;;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湘西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杨旭;袁秉达;;深刻剖析“中国道路与发展模式”——“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道路与发展模式”学术研讨会综述[J];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03期
5 刘晶;;构建喀什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的民族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8期
6 许尔才;张建军;;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诸因素分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1年02期
7 唐曼莲;;论民族关系发展[J];民族论坛;2011年14期
8 陈松;;羌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嬗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9 洪峰;;党员引领“1+3”发展模式致富农民[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1年07期
10 李军;;古浪县东乡族移民区民族关系调查与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杰舜;;中国民族团结在世界民族关系中的示范作用[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2 丁汝俊;敏生兰;;论贫困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影响[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圣敏;;历史上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4 刘万庆;;中国都市多民族化及民族关系的构建[A];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C];1998年
5 徐黎丽;陈建军;;论风俗习惯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穆殿春;;协调民族关系 促进民族和谐发展[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十三次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崔成男;尹金山;方昌国;;西部大开发:解决民族关系深层问题的有效途径[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暨第九次顾问座谈会论文集[C];2000年
8 刘阿荣;;从解脱与救赎的宗教观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9 张佳生;;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张勤;朱国华;;城镇化背景下非政府组织发展模式研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郝时远;构建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 张勇;准确把握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条件[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熊红明;“民族关系”连续11年成广西民众最满意社会指标[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蔡明;夯实民族关系的物质基础[N];宁夏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为巩固发展民族关系提供保障[N];哈尔滨日报;2010年
6 梁庭望;中国民族关系的四个纽带(上)[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梁庭望;中国民族关系的四个纽带(下)[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讲师 杨群;以“四个认同”统一思想 铸就和谐民族关系[N];新疆日报(汉);2010年
9 叶木;减缓发展速度 调整发展模式[N];东方早报;2005年
10 沈勤誉;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之路 开创出自有品牌的新天地[N];电子资讯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志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2 邵正光;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3 李伟;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肖长培;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许宁;中国经济开发区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6 马瑞先;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7 吕红医;中国村落形态的可持续性模式及实验性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8 李赋屏;广西矿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9 侯建平;精准农业发展模式选择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杨文;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晓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包国娟;从城镇化过程中居住格局的变化看民族关系[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袁灿武;新疆多民族地区民族关系调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方译;网络民族情绪对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王利花;构建内蒙古和谐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张婷;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内蒙古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刘卫春;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易蕙玲;新世纪新阶段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调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雷海;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及其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吴敏;深圳特区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957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095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