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范式变迁:“边缘”与“中心”的互动——近代民族国家视域下的边疆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27 19:30
【摘要】: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变是内在学理与社会时势变迁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之表现及结果。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筑进程中,西方异质文化的介入,催化了中国学术思维与视野的变革,边疆研究的范式也渐有变迁。古代中国的夷夏观念,长期是史家考察边疆问题的范式思维,在此视野之下,边疆研究处于"边缘"状态。随着近代民族国家构筑进程的深化,边疆研究范式渐有更张,逐步冲破传统夷夏观之束缚,渐有从"边缘"学科走向独立学科之趋向,并呈现出以边疆为本位或"中心"来考察问题的思维模式;而在民族国家视域之下,边疆研究具有巩固疆域的经世之用,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亦非一致。
[Abstract]:The paradigm shift of academic research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many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a's nation-state, the intervention of western heterogeneous culture has catalyzed the change of Chinese academic thinking and vision, and the paradigm of frontier research has also gradually changed. The idea of barbarians and Xia in ancient China has long been the paradigm thinking of historians to investigate the frontier problem. Under this vision, the frontier study is in a "marginal" state.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modern nation-state, the frontier research paradigm gradually became more and more open, gradually breaking through the shackles of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Yi Xia, and gradually moving from the "marginal" discipline to the independent subject. And it presents the thinking mode of studying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frontier or "center", but under the horizon of nation-state, the study of frontier has the purpose of strengthening the territory of the world, and the problem of frontier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problem of nationality.
【作者单位】: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博士后流动站;云南师范大学;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南京国民政府与西南军阀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 2012M510695)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南京国民政府对云南的治理研究”阶段性成果 ( YB2012050)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大龙;传统夷夏观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中国疆域形成理论探讨之一[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际钢;陈独秀与五四时期的民主和科学[J];安徽史学;1999年04期

2 董德福,史云波;陈独秀和“问题与主义”之争[J];安徽史学;2002年04期

3 陈友良;;留英学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4 陈曦;从“文史不分”到“文史异辙”:略议中国古代正史传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方汉文;中国传统考据学与西方阐释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龚志伟;五四时期陈独秀与胡适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7 董根明;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共“一大”的几个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李帆;刘师培与北京大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9 赵白生;“我与我周旋”——自传事实的内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陈曦;从“文史异辙”看“正史”传记的缺憾[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叶孟魁;;瞿秋白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思想的全面提出[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杰;;第十五章 明清之际的经世实学思潮[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3 朱康有;;《明儒学案》中的“实学”意考[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朱晓鹏;;论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民主启蒙性质[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晓东;;明代监阁体制探赜[A];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6 陈俱;;近代福州文化的崛起及其影响[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7 王夏刚;;学政与清代学术[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首届“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8 邹小站;;略论明清间中国人对西学的迎拒[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9 邹小站;;华夷天下的崩溃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朱海燕;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侯运华;晚清狭邪小说新论[D];河南大学;2003年

6 陈徽;性与天道——戴东原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张玲;1926—1935年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政策及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姚兴富;耶儒对话与融合[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曹全来;国际化与本土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修彩波;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虹;周春及其《红楼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年

2 李洪良;《檀弓》散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马金华;论康有为的科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岚;张心(氵山一王攵)与《伪书通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孔德立;郭店儒简与子思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6 陈友良;理性化的思考与启蒙——严复思想体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凤青;傅斯年与中国传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逄锦波;论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构成[D];青岛大学;2002年

9 侯小强;王夫之非议“诗史说”原因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10 方红姣;王船山的历史哲学[D];湘潭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方铁;邹建达;;论中国古代治边之重北轻南倾向及其形成原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方铁;;南北方古代民族融合途径及融合方式之比较[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方铁;;古代“守中治边”、“守在四夷”治边思想初探[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04期

4 桑兵;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贾建飞;晚清西北史地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本文编号:21489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1489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6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