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平衡达到和睦——解析《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
[Abstract]:A new book by Professor Liao Xiaojian, ethnic Relations in postwar Malaysia: a study of Chinese and Malay Relations, was published in 2012. The author has been studying Malaysian and ethnic Chinese for 30 years. The book focuses on "integrating ethnic conflicts and balancing the interests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Malaysia in the context of intertwined and frictional conflicts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so as to avoid violent conflicts among ethnic groups." The underlying causes for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1] Professor Liao studied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
【分类号】:C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丽芬;;马来西亚华人与当地马来人的交往和用语选择[J];八桂侨刊;2010年01期
2 罗圣荣;汪爱平;;马来西亚马华族群关系与马印族群关系之比较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林若望;;生活在马来西亚的中国人[J];侨园;2006年03期
4 李光耀;;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见闻[J];侨园;1999年05期
5 洪丽芬;马来西亚华人和语言[J];八桂侨刊;2005年04期
6 黄达远;;从民间策略看新疆族群关系——以新疆焉耆为例[J];民族学刊;2011年03期
7 周典恩;;中文语境里“民族”与“族群”混淆原因解析[J];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8 刘道超;;族群互动中的文化自觉——以广西客家族群关系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9 胡明文;;田野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的演变——江西“两江”畲族移民村落比较研究[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9年00期
10 廖杨;覃卫国;;关于族群关系、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马戎;;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社会发展与文明对话”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廖小健;;英国殖民政策与马来亚马华种族政党联盟的建立[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4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5 曾少聪;汪鲸;;东南亚华侨华人与居住国的政治关系——以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为例[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马戎;;理解21世纪族群关系的新思路(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7 周建新;;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再讨论——以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地区为例[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8 赵阿平;;肃慎—女真族系的民族学研究在黑龙江流域文明发展中的地位[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铱涵;王明珂的贡献与不足[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郝时远;中国民族区域自治不能改为“民族文化自治”[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苍铭;文化差异一定是文明冲突的潜在因素吗[N];中国民族报;2011年
4 袁同凯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广西融水苗族民族认同的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熊彦清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马戎;“文化化”民族关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陈丽华;外国政要向华侨华人祝贺新春[N];人民日报;2007年
7 闵克;“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8 马戎;调整全体国民的“民族”意识定位[N];中国民族报;2011年
9 中新社记者 禾木 尹丹丹 章新新;庄重自强 冷静理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10 袁剑;故乡的离愁,民族的“朝圣”[N];中国民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然;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王菊;从“他者叙述”到“自我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3 叶兴建;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华商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关丙胜;族群的演进博弈:中国图瓦人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6 余彬;主权和移民:从“旧约”到“新约”[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莹;新马族群政策及其对族群关系影响的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2 农圣;一个广西圩镇的兴起发展与族群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程程;马来西亚“\荺悄锶恰弊迦褐怂ィ阂桓龌俗迦盒怂サ钠羰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王轲;民族交错带城镇—族群系统演化过程响应[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金丽楠;多民族村落族群关系演变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
6 于月;边疆民族地区微博中的族群表达与族际交流[D];内蒙古大学;2013年
7 张华;失落与重组[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国太;现代化语境下散居族裔的文化建构与身份重塑[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9 丁香;哈欧人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10 黎涓铭;散杂居白族的身份建构[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75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175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