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族群冲突及其进程的心理基础与心理解释

发布时间:2018-08-10 21:55
【摘要】:族群冲突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议题,而政治心理学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研究进路。从族群冲突及其进程的心理因素来看,心理因素既可能是族群冲突的诱因,也可能是族群冲突进程中的参与者。对于这一心理基础和心理进程,学界形成了资源竞争论、社会学习理论、权威人格理论等解释路径,并通过自我实现的预言、羡恨交织等学术概念拓展了研究手段。然而各种单一理论无法有效解释复杂多变的族群冲突及其进程,因为复杂的社会事实超越了单一理论的边界和适用范围,这迫使我们采用综合理论来解释复杂事实。但问题在于,不同学者对于不同层面因素的作用给与了不同的权重,对同一案例中不同因素的作用大小甚至也争论不休,这将使得综合理论框架面临内在矛盾。因此,对于族群冲突及其进程中的心理基础,尚需要更为精确的作用机制分析和定量分析。
[Abstract]:Ethnic conflict is an ancient and modern issue, and political psycholog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approach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ethnic conflict and its process, psychological factors may be not only the inducement of ethnic conflict, but also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process of ethnic conflict. For this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and psychological process, the academic circle has formed the resources competition theory, the social learning theory, the authority personality theory and so on explanation path, and has expanded the research means through the self-actualization prediction, the envy and hate and so on academic concept. However, a variety of single theories can not effectively explain th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ethnic conflicts and their processes, because the complex social facts transcend the boundary an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the single theory, which forces us to use the comprehensive theory to explain the complex facts. But the problem is that different scholars give different weight to different levels of factors, and even argue about the role of different factors in the same case, which will make the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ac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Therefore, more accurate mechanism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re needed for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ethnic conflict and its process.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
【基金】: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课题“冷战结束以来国外暴力性民族冲突管理研究”(0910KYZY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课题“后冷战时期国外暴力性民族冲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C9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菅志翔;;“族群”:社会群体研究的基础性概念工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飞;;我国刑事诉讼行政化之成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黄永祥;;吉登斯:时空视角下的人与社会体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3 周清叶;;沈石溪动物小说的生态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4 贺奇兵;潘琴;;我国村民自治的困境与脱困——兼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之再改进[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陈柏峰;;群众路线三十年(1978—2008)——以乡村治安工作为中心[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6 菅志翔;;“族群”:社会群体研究的基础性概念工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梁文生;;郑观应“道器”、“体用”论及其评价[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8 李欧;李仕华;;论艺术活动的矫治功能[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左卫民;裁判依据:传统型与现代型司法之比较——以刑事诉讼为中心[J];比较法研究;2001年03期

10 白杨;彝族在现代化中的文化心态[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A];政治改革与政府转型[C];2003年

2 杨雪冬;;技术创新与地方治理改革:对三个案例的分析[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3 干春松;;王道与天下国家:从儒家王道政治重思天下国家观念[A];儒学的当代使命——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9年

4 吴成立;;民间组织与宗教:藏区乡村的社会控制——以西藏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为例[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5 焦建华;;试析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结构分析及其发展[A];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立胜;;毛泽东“组织起来”思想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之再造——重读毛泽东《组织起来》[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7 孔一;;规范的内外破解:道德突破与伦理消解——对犯罪形成过程的实证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8 李遇春;曾庆江;普丽华;;贺敬之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A];挥毫顶天写真诗——贺敬之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任映红;张鸣;;新中国成立后村落政治精英的更替及内在影响——浙江XF村的实证研究[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强;论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刘陆天;中国现代化中的政府与政治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麻雪兰;社会转型期中国政治信任问题的分析与解读[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付文波;和谐社会视野里的风险与传媒[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4 包正椺;现代国家建构视野下的乡镇政权建设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克强;刘少奇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6 向贤海;民族认同与移民族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变迁[D];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

7 张燕;教育主体对教学培养制度的态度[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佑喜;对二十世纪末中国大陆有组织犯罪研究之考察[D];湘潭大学;2001年

9 王燕飞;建国初期有组织犯罪惩治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10 王益文;3~4岁儿童攻击行为的多方法测评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郝时远;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J];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3 叶江;当代西方的两种民族理论——兼评安东尼·史密斯的民族(nation)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俊华;;那些非理性群众狂潮[J];杭州(我们);2011年04期

2 吴玉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J];北京教育(高教);2011年Z1期

3 曾鹏;陈剩勇;;如何促进社会团结?——新加坡促进社会团结的社会管理经验及其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4 陈辉;;让社会情绪更稳定 让社会心态更健康[J];杭州(我们);2011年04期

5 马广德;;当代回族国家意识的民间表述[J];回族研究;2011年02期

6 吴乐乐;;祛魅与尊重:迈向多元族群社会和谐的宪政之维[J];河北法学;2011年09期

7 陈仲庚;;舜教“五典”与“宗法制”国家体制的形成[J];求索;2011年07期

8 王丽萍;;复杂经济形势下稳定我省城市居民社会心态的有效机制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曾秀兰;;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态探析[J];探求;2011年03期

10 李冬霞;;资本市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研究[J];人民论坛;2011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漪倩;;论歌唱的心理基础与情感表现[A];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郑一省;;试析当代印度尼西亚的民族问题[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郭玉聪;王黎晨;;新加坡华人新移民与华族的冲突与融合[A];21世纪出入境(移民)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相骏;;后苏哈托时代印尼军队的民主化改革[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5 盛林;;关于仿拟的文化反思[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6 吴金秋;王宏宇;;从辅导与教育之关联,浅析心理辅导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7 张大均;陈旭;;中国转型时期公民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研究(I)[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8 李滨予;章凯;;国企职工的工作动机及其与工作行为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9 郁锋;;心理因果性问题的本体论承诺[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10 张鸣年;邓弋青;;新时期行政问责文化构建的条件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殷淼;尼日利亚宗教与族群冲突致79人遇难[N];人民日报;2011年

2 李树晔;心理基础篇[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3 何玉兴;谁在租赁我们的眼球?[N];中国邮政报;2003年

4 马康庄;有心政客又在操弄“二·二八”[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张田勘;情绪反应的心理基础[N];健康报;2004年

6 泰州市城东小学附属幼儿园 马海燕;关心他人快乐自己[N];江苏教育报;2009年

7 ;联觉,音乐治疗的心理基础[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保健时报记者 邱爽;洗热水脚治不了失眠[N];保健时报;2007年

9 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张维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N];文汇报;2011年

10 洪江源;信心受挫[N];期货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姝岚;赞比亚国家政治发展研究1890-2001[D];云南大学;2010年

2 李建英;乌托邦理想的超越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思琦;族群与阶级:冲突社会中的正义[D];四川大学;2005年

2 徐松江;夸张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林治宇;对培养职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周春燕;时间距离对未来事件解释水平的影响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勇兵;论民族主义起源的社会心理机制[D];苏州大学;2003年

6 刘丽强;当代中国法治心理基础培育的探讨[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7 张琳;流行语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8 侯天柱;主观恶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陈兴民;个体面对灾害行为反应的心理基础及教育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10 刘月娜;夸张辞格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76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176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4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