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壮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拓展

发布时间:2018-08-14 11:31
【摘要】:1997年,张声震提出要构建壮学理论体系。此后,壮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进入有政府支持、有组织、有规划地迅速发展时期。张声震因团结一大批的壮学学者、主编《壮学丛书》和对壮学的高瞻远瞩,逐渐成为壮学的旗帜和灵魂。今后壮学理论体系还可以在个案研究、信息平台、服务社会、国外合作等方面继续拓展。
[Abstract]:In 1997, Zhang Shengzhen proposed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system of Zhuang School. Since 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Zhuangxue theory system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supported by government, organized and planned. Zhang Shengzhen became the banner and soul of Zhuang school because he United a large number of Zhuang scholars, editor-in-chief of Zhuang study series and great foresight to Zhuang study. In the future, the theory system of Zhuang School can be further expanded in the aspects of case study, information platform, service society, foreign cooperation, etc.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基金】:2011年广西首批特聘专家岗项目“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徐杰舜,李富强;一个人类学学者对"壮学"研究的反思——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十八[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石朝江;建立苗学体系刍议[J];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05期

3 张声震;建立壮学体系刍议[J];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01期

4 潘其旭;以“那文化”研究为基础建立壮学体系的理论构架[J];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01期

5 覃乃昌;20世纪的壮学研究(上)[J];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04期

6 覃乃昌;20世纪的壮学研究(下)[J];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01期

7 李延恺;建构、完善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藏学研究体系[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德群;;包容:壮族山歌交往的特征[J];传承;2012年02期

2 黄振南;再读《黑衣壮的人类学考察》[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李明;;近五十年来方块古壮字研究述略[J];中国文字研究;2007年01期

4 蓝利萍;;论刘三姐文化的生态审美之精神价值[J];河池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陈吉生;;试论中国民族学的八桂学派(五)[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11期

6 范秀娟;;民间歌唱与乡土秩序——壮族传世情歌《嘹歌》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01期

7 覃彩銮;壮族称村落为“板”的由来及其含义考释──壮族干栏文化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01期

8 李伟华;拓展壮学族际研究的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04期

9 覃凤余;;壮语地名及其研究——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10 蓝武;;广西土司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范秀娟;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梁昭;民歌传唱与文化书写[D];四川大学;2007年

4 尹蔚;多维视域下的有标选择复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明;《古壮字字典》方块古壮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苗苗;社会变迁中的壮文教育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7 蒋俊;帝国边陲:桂西土司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覃志强;“用新识古”策略下的古壮字信息化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9 权迎;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创生与传承的教育人类学阐释[D];西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学;壮语语词视野中的农耕文化观念[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照;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文波;广西壮语区地名与壮汉语言接触、文化交融初探[D];广西大学;2004年

4 曹春梅;民国时期国人对西康的社会考察及其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5 邓金凤;岑毓英“汉裔情结”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蓝武芳;三村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树霞;四类文本中的侬智高形象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8 朱玲静;壮族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宾昕;刘三姐民族文化形象的建构与构成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沈文杰;壮族鸡卜的历史记忆与当代传承[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潘其旭 ,通肯 ,黄英振 ,黄如猛 ,布阿莉;从语言上看壮、老、泰的历史文化关系[J];学术论坛;1990年04期

2 方今采;确立文化的整体意识——对“文化”一词使用的质疑[J];云南社会科学;199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对壮族歌圩要尊重、支持、引导[J];中国民族;1980年02期

2 李顺萍;;壮族歌圩文化[J];传承;2007年04期

3 余志远;;平果嘹歌撩人心[J];当代广西;2008年13期

4 周锡银;;要尊重和慎重对待这类风俗[J];中国民族;1980年03期

5 本刊编辑部;;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J];中国民族;1980年05期

6 ;来信来稿摘编[J];中国民族;1980年05期

7 张昭行;;为什么看不惯?[J];中国民族;1980年04期

8 金宝生;杨沫干;;避免片面性[J];中国民族;1980年03期

9 雷诚;;改革习俗不能用行政手段[J];中国民族;1980年04期

10 刘扬武;;谈泼水节、会街的改革[J];中国民族;1980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莫俊;本土文化节目层出不穷[N];南宁日报;2010年

2 廖明君 陆晓芹;山歌好比春江水[N];广西日报;2011年

3 桂文;三月三歌圩节——一张亮丽的名片[N];中国文化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刘奕慈 骆怡;12组雕塑浓缩八桂风情[N];南宁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赵娟;原生民歌唱出广西声音[N];广西日报;2009年

6 驻广西记者 孟萍;南宁多举措扶持民族文化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1年

7 裴志勇;八桂梨园景色新[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甘敏 通讯员 莫锦常;文明交通让边关风情更具魅力[N];法治快报;2010年

9 覃德清(教授,,人类学博士);民族文化资源的理性阐发[N];广西日报;2002年

10 韦国文;开发文化品牌 促进旅游业发展[N];学习时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阿利;南宁市壮族歌圩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2 钟曲;广西德保壮族歌圩及其文化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3 李安然;改革开放以来壮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麻利;歌咏习俗与壮族口头韵文创作叙论[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樊原朱;广西忻城县壮族民歌研究[D];广西艺术学院;2012年

6 郭婧;广西平果县嘹歌音乐形态调查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7 张蕾;民族艺术生态发展规律探讨[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8 陈海霞;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人文生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9 韦惠玲;邕宁壮族嘹罗山歌传承和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10 刘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变迁的数学模型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827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1827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5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