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斗牛”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Abstract]:Through the literature and logical reason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 typi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elements) of "Chinese bullfighting" are described and analyzed at different levels. It is concluded that on the level of utensils, bullfighting reflect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uality of government and people" and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migration to the south" and "Sinicization"; On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the track and path of "bullfighting" and "harmony but difference" between modern sports events dedu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dependence that cannot be stripped from the national "customary law". On the behavior level, the mountain gods worship the tree god, the martial arts worship, the agriculture god worship, the clan entertainment god can highlight, and has the production life and the festival leisure entertainment gathering and the radiation effect and so on many functions; On the level of concept, people's reverence for bull reflects the retreat of "bullfighting" and the blending of "farming culture" and "livestock culture". Bullfighting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worth discussing in anthropology.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分类号】:C9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洪安;;我国古代斗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年03期
2 沈立新,王新明;斗牛运动源自何方[J];世界文化;1997年04期
3 摩罗;(一)残酷的习俗:角斗与斗牛[J];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01期
4 刘礼国;徐烨;;黔东南苗族、侗族传统体育习惯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年04期
5 宣炳善;;中国斗牛民俗的分类[J];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亦海;高平;;运动竞赛结构特征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2 杨涛;;击剑积分赛制下的国际竞赛特征及参赛优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3 王家宏;李燕领;;中国竞技篮球防守原则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4 王洪哉;刘华;;运动队技术状态持续效用的理论解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5 蒋国勤;;世界优秀跳远、三级跳远运动员竞技表现稳定性的对比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蒋国勤;张崇光;;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竞技表现过程的稳定性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王宪红;张玉泉;;高水平游泳运动员竞技能力临场发挥特征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2年02期
8 汪如锋;谭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斗戏”民俗的生态保护研究——以黔东南苗族“斗牛”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张大为;;五人制足球运动的本体价值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9年01期
10 朱炜淼;;浅析影响竞技健美操六人项目运动成绩的非竞技能力因素[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泽涛;郭婧;;2011年中国民族法学研究综述[A];中国民族法治发展报告(2011)[C];2012年
2 汪如锋;谭芬;;坚守中的文化变迁——民国时期中西体育文化冲突与比较[A];体育文化遗产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志强;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篮球发展环境特征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2 马成顺;我国体育竞赛产品市场竞争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3 朱佳滨;短道速度滑冰战术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4 杨峻峰;竞难竞美、竞重、竞高项目难度战术的理论诠释与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5 周在平;我国田径竞赛体制的发展和改革[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6 邓晓梅;农村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梁立佳;北美易洛魁人与白人文明关系的变迁(1609-1815)[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高平;竞技运动双核结构特征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2年
9 支运波;发现文化:淮河花鼓的景观与理解[D];复旦大学;2013年
10 焦芳钱;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年度训练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岩;世界高水平排球比赛元竞技系统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方晓辉;香港拯溺竞赛运动(静水)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梁妮;隔网类项目竞赛规则演变与项目发展的双驱关系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1年
4 唐玉华;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1年
5 陈熙博;CUBA CUBS NCAA竞赛体制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1年
6 张栋;近年来我国竞技健美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7 赵海洋;高水平击剑运动员程序化参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8 史兰;中国男子篮球运动技战术风格特点的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0年
9 张可;CBA赛制变化对中国篮球运动职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1年
10 李燕领;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赛制合理性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艳云;漫话唐代的斗鸡之风[J];文博;1996年02期
2 徐晓光;;“圣牯”与“牛籍”——侗族斗牛活动中的仪式与习惯法规则[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靖;;文化人类学之“眸”[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2期
2 么志龙;谈谈文化人类学与法学[J];比较法研究;1987年04期
3 陈启新 ,陈运飘;谈文化人类学的应用研究[J];思想战线;1988年05期
4 陈运飘;文化人类学与医药研究[J];思想战线;1993年06期
5 ;《女儿谷:1937》:文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跨界之旅[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6 李月英;;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J];今日民族;2007年03期
7 李月英;;文化人类学八大理论学派简说[J];今日民族;2007年04期
8 刘统霞;;试论文化人类学的历时转向下的文献搜集与解读[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9 李月英;;田野调查: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J];今日民族;2007年09期
10 李月英;;当代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趋势[J];今日民族;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陆焱;;德江“过关”傩仪式的文化人类学阐释[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纳日碧力戈;;21世纪:实践的社会文化人类学[A];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仪平策;;走近审美文化人类学[A];东方丛刊(2001年第4辑 总第三十八辑)[C];2001年
4 哈宝信;;多元文化与上海的都市化[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5 王德敏;;另一种视角:精神文明动态过程的文化人类学思考[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6 ;刊首语[A];东方丛刊(1999年第4辑 总第三十辑)[C];1999年
7 ;刊首语[A];东方丛刊(2000年第2辑 总第三十二辑)[C];2000年
8 陇菲;;新体新用论[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9 刘怀荣;;赋法思维的发生学研究[A];东方丛刊(1996年第3辑 总第十七辑)[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莎;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与艺术行为[N];中国文化报;2002年
2 王卓君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二十载书缘:时代、学科与译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邴正;从文化哲学到文化人类学[N];光明日报;2010年
4 实建;聚落、乡土建筑与文化人类学[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5 吴正彪;春节习俗的文化人类学解析[N];中国民族报;2005年
6 何星亮;简析西方文化人类学的认识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杜浩;娱乐化的“传人”说不可取[N];太原日报;2013年
8 蔡俊生;也谈文化学学科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何星亮;西方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0 ;从文化人类学看旅游新风尚[N];中国旅游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伟;论法律文化的概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洪浩瀚;在上海当“麦工”一种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与洞见[D];复旦大学;2011年
3 王吉;钱锺书与文化人类学[D];苏州大学;2013年
4 王曼曼;基于文化人类学方法的“街拍”服务开发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5 张静;文化人类学资料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D];苏州大学;2012年
6 程捷音;抉发人类文化的本质[D];苏州大学;2007年
7 黄晓;“抓周”仪式的文化解读[D];安徽大学;2012年
8 史轩;日本传统园林文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9 傅金洁;演戏酬神[D];安徽大学;2012年
10 喻海伦;福州义序半田村民间信仰文化人类学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09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309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