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民族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5 08:58
【摘要】:对民族认同中的民族与国家、情感与理性、封闭与开放的张力的把握,影响到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当代中国社会民族凝聚力的弱化与认同障碍主要表现在:国内民族分裂主义的扩张、民族问题与社会问题的交织等方面。总结历史经验,当前要加强民族国家认同、反对民族分裂;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和谐发展和共同繁荣。
[Abstract]:The tension between nation and country, emotion and reason, closure and openness in national identity affects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cohesion. The main obstacles to the weak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national cohesio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are the expansion of national separatism and the interweaving of national and social problems. Summing up historical experienc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identity of the nation-state, oppose ethnic splittism, and gradually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ethnic groups.
【作者单位】: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分类号】:C9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马戎;;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奂平清;;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民族认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月;;从《十亿之夜》看后现代语境下身份认同的复杂性[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2期

2 李斯特;;传统文化“误用”的政策分析——从耐克广告争议案切入[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3 赵存生;;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菅志翔;;“族群”:社会群体研究的基础性概念工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黄晓红;;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张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奂平清;;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民族认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洪霞;;种族冲突·文化界限——战后英国的多元文化政策[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原晶晶;张云昊;;当代民族立义视角下的民族、族性与政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1期

9 陈时见;论比较教育的学科体系及其建设[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10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韩震;;论民族精神的历史性与时代性[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2 叶青;;全球化背景下认同多元化问题研究初探[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3 曲宗琴;;浅谈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措施[A];百川横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张兵娟;;中国传媒的三种现代性话语及建构[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田文林;;对国际政治中民族分离1问题的多维分析[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陆启光;壮族儿童社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赵应云;冲突与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宏平;经济全球化与道德嬗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8 范霄鹏;文化品质[D];清华大学;2003年

9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何建津;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开放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方立;跨境民族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2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阿依古力·依明;哈萨克斯坦民族政策现状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陈今波;独立以来马来西亚政治发展路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曲芳艾;论当今世界民族分离主义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玉华;论民族主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马金芳;国家/社会视域下的行政法理论基础[D];黑龙江大学;2003年

8 王春梅;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流变及省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米建英;欧盟共同移民政策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迟晓航;试论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控制的不可与不能[D];吉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中民;;从族群与国家认同矛盾看阿拉伯国家的国内冲突[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3期

2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3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4 李禹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论华夏社会中民族、国家意识的同一性[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5 郭艳;;试论发展中国家的双重认同危机[J];国际论坛;2007年01期

6 张永红,刘德一;试论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刘海涛;;论“族群”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8 郑杭生;;改革开放30年:日趋成熟的中国社会学——有关中国社会学发展全局的几个重大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9 刘鸿武;;黑非文化的现代复兴与民族国家文化重构[J];历史教学;1993年10期

10 钱雪梅;;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民族研究;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庆榕;;试论两种根本相悖的发展理念及对民族凝聚力的影响[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李紫烨;;浅析喀什维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7期

3 郑娇;叶兴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模式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郑娇;叶兴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模式研究[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刘强;;民族凝聚力与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的起源[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吴玉军;;国家认同视阈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04期

7 王诗成;;日本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促进其高速发展的启示[J];前沿;2011年16期

8 马惠兰;陈茂荣;;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路径选择[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周磊;申世园;;国民认同感的内涵解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沈其新;田旭明;;坚持中国特色国家结构 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兼论“联邦制”不适合中国[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佐斌;秦向荣;;中国青少年儿童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宫玉宽;;我国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3 余治平;;民族认同与核心价值的现代重构——新中国60年与中华未来新路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冯霞;;人文奥运对民族凝聚力的促进[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5 张娟;;小议汉字的民族认同性[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林其锬;;孙中山“建设一大中华民族”的理想与廿一世纪华族的团结和联合[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7 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蒋立松;;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特点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春;张文新;;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周俊;;由儒家“气节观”到民族精神现代化[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范燕宁;杨春花;姜义飞;唐琴;;汶川大地震后民族价值观的提升与调整[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樊红敏;民族认同感如何建构[N];郑州日报;2008年

2 戴燕君;熔铸民族凝聚力[N];中国国防报;2002年

3 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副会长 教授 孔庆榕;中华民族凝聚力刍论[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陈育宁;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N];宁夏日报;2005年

5 李建平;抗战精神: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N];中国文化报;2005年

6 康韧 步雪琳;绿色崛起是中华民族最为迫切的选择[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7 策划 李建荣 主持 安宏;面对传统节日,我们该端出什么[N];鞍山日报;2010年

8 王希恩;说民族认同[N];学习时报;2002年

9 张爱平;提升文化“软实力”[N];吉林日报;2009年

10 侯庆轩;“三个代表”与民族凝聚力[N];解放军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佟春霞;文化殊异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龙;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6 戴晓东;加拿大: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D];复旦大学;2004年

7 胡云生;河南回族社会历史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胡孝红;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秦喜清;1920年代:民族认同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确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慧;黔东南州苗族的民族认同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李景梅;西安回族的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李海淑;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吐尔逊阿依·吐拉买提;南疆地区维吾尔族的中华民族认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张超;“历史记忆”与“族群边界”视野下的宗教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梁俊颖;大连地区朝鲜族与韩国迁移者的民族认同比较[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赵北扬;民族学校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李金兰;湖南维吾尔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黄晓坤;民族认同与民族精神的培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贾英仙;散杂居回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教育人类学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11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311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d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