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文化认同
[Abstract]:As the main form of modern culture, popular culture can promote the cultural exchange among ethnic groups, renew the values and lifestyle of ethnic minorities,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ethnic minorities with the help of modern media, and promote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ethnic minorities.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minority culture in the atmosphere of equality and innovation, the popular culture will lead to a certain degree of self-loss of minority culture, which should attract our attention.
【作者单位】: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民委课题“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研究”(12NMZ003)的研究成果 内蒙古东部历史文化基地、北方民族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资助项目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刘啸霆;未来价值与环境伦理——关于环境伦理未来学基础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颖;;文学形态与媒介变革——对网络文学的检视与评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李庆林;;论传播研究中媒介分析的对象和方法[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闻娱;本雅明技术复制艺术理论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文丽;;一场视觉狂欢的夜宴——浅析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的广告话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6 林美宇;;兼为讯息与媒介的网络锐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7 王志国;;浅议中部旅游联动中的文化认同[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王凤青;;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探索与实践[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侯猛;;最高法院司法知识体制再生产——以最高法院规制经济的司法过程为例[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10 王泽庆;;全媒体时代的审美理想变迁[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宁;;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古典美术刍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王子舟;;论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A];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曹书乐;;新闻集团进入中国媒介市场行为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李明伟;;“传播技术决定论”辨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肖云帆;;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民主与媒介素养——基于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媒介观与方法论的思考[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7 徐瑾;;互联网时代上海高校媒介素养调查报告[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8 洪艳;;审美与媒介——影象媒介下的诗意生存[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李翔;;电视体验化传播——从节目形态到社会文化表征的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林铁;;媒介知识分子:公共性与议程设置[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龚茂富;青城派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娟;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敬;变革与模仿:试论中国当代女性电影的审美创新及其社会意义(1978-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纯;简析冷战时期苏联对阿拉伯国家文化战略中文化认同的缺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余国静;从卢广作品看纪实影像特性[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吴演丽;论尼尔·波兹曼的电视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8 韩韬;网络电视的传播优势与发展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9 曹燕宁;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夏海燕;中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刘辉;肖祥;;全球化视野下的广西民族文化认同思考[J];南方论刊;2010年06期
3 李清华;;谈跨文化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问题[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赵婕;;大学生国学修养状况的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01期
5 徐则平;;试论民族文化认同的“软实力”价值[J];思想战线;2008年03期
6 魏红珊;;毛泽东新诗观与民族文化认同[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04期
7 肖敏;;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之正当性——民族文化认同的符号象征[J];法学杂志;2008年01期
8 李武装;;文化现代化视域下的“民族文化认同”辨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郭小川;;欧洲文化认同的建构[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10 王代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刍议[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国宏;;从泉州民间信仰文化回传现象看闽台民族文化认同[A];海峡两岸五缘论——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马丽萍;桂皎;;论佤族的木鼓文化[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周建新;黄超;;跨国民族劳务输出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龙井市龙山村S屯朝鲜族劳务输出韩国为例[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佑全;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文化认同[N];中国民族报;2003年
2 班班多杰;民族文化认同模式的多种可能性[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杨鲜兰(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张雪梅;教育:有限的全球化[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蔡子童;用先进文化引导青年[N];兵团日报(汉);2003年
6 记者 史宗星;企盼早日实现祖国统一[N];人民日报;2001年
7 姜泓冰;我们的戏剧缺失了什么?[N];人民日报;2005年
8 王平 马力明;临夏回族方言“八坊话”解读[N];民族日报;2010年
9 吴潇湘;青年人认同中医说明什么[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刘芳;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主体性[N];中国民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孙敏;柳田国男日本人论研究[D];北京大学;2009年
3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娜;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苏布道;蒙古族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现状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3 淑俊;鲜光嘎查朝鲜族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鹏;民族文化认同下的京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戴志军;吉林省镇赉县哈吐气蒙古族乡蒙古族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6 张欣辉;力量与规范: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认同[D];山东大学;2005年
7 廖冬梅;英语教育对漫水湾彝族的民族文化认同的促进作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童国军;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D];成都体育学院;2012年
9 陈巍;辽宁省阜蒙县蒙古族高中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晶晶;民族文化的再生与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17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317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