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唐时期中央王朝对岭南莫徭蛮、黄洞蛮之民族政策——以韩愈、刘禹锡、柳宗元诗文创作为中心
[Abstract]:Han Yu, Liu Yuxi and Liu Zongyuan all relegated to Lingnan i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The poems created by Han Yu, Liu Yuxi and Liu Zongyuan relegated to Lingnan not only showed the real living space of the elite literati. In addition, it maintains another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the Lingnan ethnic minorities who live together. In its poems, it has preserved the distribution of ethnic groups i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the ethnic distribution of Huangdong Man, and the original materials of ethnic customs, showing Mo Yao M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angdong Man and the Tang Dynasty nationality also implied the different national attitudes.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C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颂;乾嘉文言小说作者阅读视野与作品故事来源(续)[J];蒲松龄研究;2003年02期
2 韦乐;;狐妻故事中的才狐故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3 林冬晴;余慧;;盘龙山与汉、藏佛教的普贤信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秦川;论古代小说中佛、道“劝惩教化”的地位和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雷汉卿;;语文辞书收词释义漏略禅籍新义例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章毅;;宋明时代徽州的程灵洗崇拜[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7 郑韬;;中唐文人士大夫对洪州宗的接受——以白居易、权德舆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8 阚绪良;;《后汉纪》校读札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阚绪良;吕晓玲;;“野渡无人舟自横”新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蒋宸;唐前狐怪传说源流考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浏;;《才调集》无名氏诗考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党燕妮;;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毗沙门天王信仰[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3 李军;;晚唐凉州控制权转移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4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霍巍;;中心与边缘:汉文化的扩张与变异——以四川乐山麻浩一号崖墓画像石刻为例[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薛平拴;;论唐代商人阶层的政治意识与自卫意识[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7 古玉芳;;以乐府诗《巫山高》为典型的云雨意象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8 付婷;;武则天“畏猫说”再探——兼论唐代“猫”的形象[A];唐史论丛(第十五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7 薄振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付洁;道教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怪系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海峰;清代山东商人北方商贸活动的历史地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敏;《太平广记》中的鼠信仰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6 詹伟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杨娜;圣经文本翻译钦定现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何丽;两宋的僧诗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冬冬;崔府君故事流变论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悦勤;韩愈柳宗元的为官轨迹[J];领导之友;2003年01期
2 张蓉;风格即人 人即命运——刘禹锡、柳宗元诗歌比较[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柳燕;;征途同风雨 抑扬两诗心[J];学习月刊;1996年10期
4 杨遗旗;;韩门弟子欧阳詹的文艺观[J];学理论;2011年08期
5 ;中唐时期政治革新的思想武器——评刘禹锡的“天与人交相胜”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5年02期
6 陈宪猷;读《永贞行》——试论韩愈对永贞革新的态度[J];湖湘论坛;1994年02期
7 吴宝明;;试论刘禹锡无缘于唐宋八大家之列的原因[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包永庄;话说三位贬官[J];廉政大视野;2003年02期
9 陈阳;;中华教育家[J];刊授党校;1998年07期
10 刘建新;;柳宗元过往灵渠考[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游来林;;文情略论[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于兴汉;;韩、柳师道观比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毕宝魁;;辽海讲坛第十七讲 浅说韩愈对儒学和文学的贡献[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4 汪灏;;《师说》的语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春荣;;修辞与炼字[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6 苏慧霜;;放情咏《离骚》——唐人祖述屈骚探微[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俊强;张文昌;赖亮郡;;1950年以来台湾地区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下)[A];唐史论丛(第七辑)[C];1998年
8 张一平;;唐代官学教育向私相授学的分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金涛;苏世英;;浅析刘禹锡公园规划设计[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年
10 静波;;杜牧和他的七绝[A];杜牧文学成就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升旗(作者单位:中国民族报社);为天下者本于人[N];中国民族报;2002年
2 散木;其荣也至极 其辱也难堪[N];中华读书报;2009年
3 陈引驰;“柳河东诗”何以成了“六和通史”[N];东方早报;2010年
4 李存修;阅读湟川[N];中国旅游报;2009年
5 通讯员 朱润胜、陆正明 记者 蔺玉堂;韩愈祖籍经考证确实在河北昌黎[N];光明日报;2003年
6 曹大良;《天说》值得一读[N];人民公安报;2003年
7 刘兴华;贬谪:文人的精神超越[N];宜春日报;2008年
8 武喜荣;历史上的状元 朔州才子苑论[N];朔州日报;2006年
9 刘汉忠;柳侯祠[N];中国文物报;2008年
10 一明;柳宗元一生好佛[N];中国民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迎华;刘柳诗歌明前传播接受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贾名党;中唐儒学与文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3 杨再喜;唐宋柳宗元文学接受史[D];苏州大学;2007年
4 田恩铭;两《唐书》中的中唐文学家传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心;中唐文编年[D];厦门大学;2008年
6 宋立英;元和诗坛[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伏清;论柳宗元与儒学复兴[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曙霞;柳宗元与永贞革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何李;唐代记体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宪丽;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唐代新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丽;柳宗元交游考[D];西北大学;2001年
2 牛艳娇;论刘禹锡的天人观[D];郑州大学;2010年
3 姚雪红;刘禹锡对贬谪文学传统的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马淑敏;韩柳哀祭文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5 刘晨;贞元、大和年间政治对文人关系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楠;元和平藩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峰;永贞贬谪文人散文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莫军苗;宋代批评视野中的柳宗元[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智慧;在希望与绝望中的挣扎[D];内蒙古大学;2007年
10 刘铁峰;论唐代贬谪文学创作的情感[D];湘潭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34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334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