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壮族分类体系与认同变迁的再思考——兼评《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

发布时间:2019-06-12 05:40
【摘要】:美国学者白荷婷的《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是研究壮族的经典经验研究之作。这个研究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认定在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壮族,并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过程。作者总结了壮族地区和国家政治互动的三个时期,指出中央政府对广西地区实施民族政策的目的,是要将壮族整合进一个更大的国家政治体系中,所以政府必须发展壮族文化,提高壮族教育水平和保护壮族语言。但改革开放时期,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在逐步拉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壮族的"族群———民族主义"在逐渐提升。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族群研究范式的差异性以及此项研究的不足之处,试图对我国的民族政策及制度设计中的局限性作一些再思考。
[Abstract]:The creation of Zhuang nationality: ethnic Politics in China by Bai Hiting, an American scholar, is a classical empirical study of Zhuang nationality. The study revealed the process in whic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dentified the Zhuang nationality with the largest population among the ethnic minorities and established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three periods of polit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Zhuang region and stat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urpose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implement ethnic policy towards Guangxi is to integrate Zhuang nationality into a larger 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 so the government must develop Zhuang culture, improve the level of Zhuang education and protect Zhuang language. However, during the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economic gap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s gradually widening, which also makes the "ethnic group-nationalism"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gradually rise to a certain extent.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ethnic research paradig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this study, this paper tries to rethink the limitations of ethnic policy and system design in China.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分类号】:C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跃峰;20世纪中国史学的论争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马戎;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罗志田;发现在中国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点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常书红;清代北京的旗、民一体化进程——兼论北京满汉文化的交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彭措泽仁;试论用经济方略治理青海藏区[J];中国藏学;2003年04期

8 陈艳飞;关于“中华民族”的语境含义研究[J];东疆学刊;2005年02期

9 郭华;新民主主义宪政运动及其在根据地的实践[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05期

10 张太原;;近十年来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理论研究述评[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林家有;;论孙中山的大中华思想[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黄向春;;“闽越”概念与福建地域文化研究[A];闽越文化研究——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狭间直树;;辛亥革命时期的阶级对立[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4 巴斯蒂;;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的民族国家[A];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德科;先秦儒道一统思想述论稿[D];西北大学;2001年

2 德全英;民族区域自治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同利军;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吴怀连;边缘性:中国社会结构性质分析,,以重庆·合川市为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6 田广林;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9 石元蒙;明清朝贡体制的两种实践(1840年前)[D];暨南大学;2004年

10 林钧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民族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霞;近代广西商会述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颖;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民族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叶茜;桂林文化底蕴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钱钰;论地区文化对翻译风格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5 姚力;裕固族帐房戴头婚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胡卫;论费孝通的系统思想[D];湖南大学;2002年

7 李靖;论民俗对基础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马莉;广西汉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戚剑玲;小传统场域中东西文明的汇聚[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燕群;论中华民族和合精神与祖国统一[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绍明;从中国彝族的认同谈族体理论——与郝瑞(Stevan Harrell)教授商榷[J];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2 郝瑞;再谈“民族”与“族群”——回应李绍明教授[J];民族研究;2002年06期

3 彭文斌;;中西之间的西南视野:西南民族志分类图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士坤;陈菁;;诗意壮族[J];当代广西;2004年24期

2 黄鹏;;论壮族的祖先崇拜[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8期

3 李干芬;;富有革命传统的壮族[J];中国民族;1980年06期

4 李昌松;;从壮傣民族人生礼仪看两族水崇拜[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10期

5 彭谊;;壮族花婆信仰与佛道思想的文化叠合[J];文化遗产;2008年04期

6 袁丽红;滕兰花;;壮族妇女与客家妇女的异同性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谭滟莎;;试析历代汉族移民与广西壮族地区的社会变迁[J];西北人口;2008年03期

8 郑威;;人类学文化变迁之文化涵化——以广西贺州客家族群的文化变迁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9 翟鹏玉;;花婆神话与壮族环境伦理的历史建构[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翁乾麟;生活在桂西南壮族地区的回族[J];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黄桂秋;;麽渌甲新论[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2 岑贤安;;壮族麽教信仰探析[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通讯员  覃伟;壮族群众的贴心人[N];人民代表报;2006年

2 何正廷;为什么铜鼓能长期“活”在壮族社会中[N];云南政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祥学;壮族地区人地关系过程中的环境适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华;龙胜壮族女性传统文化与现代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兰尉源;壮族传统文化中“水”意象的生态批评[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97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497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9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