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婚圈与民族社会的变迁——楚雄南华摩哈苴彝族村和大理周城白族村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域社会的构成”(项目编号:05BSH029)阶段成果
【分类号】:C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运鹏;南阳回族通婚圈缩小现象透视[J];回族研究;1996年02期
2 孙燕;;广东花都华侨农场通婚圈的田野调查[J];八桂侨刊;2009年01期
3 周贤润;;通婚圈研究综述——以社会学、人类学学科为视野的讨论[J];法制与社会;2009年25期
4 李自远;;富村的闺女不外嫁是个问题[J];河北农机;2009年04期
5 陆益龙;户籍隔离与二元化通婚圈的形成──基于一个城郊镇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1年09期
6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通婚圈及其成因分析——以闽西武北村落社区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吕德文;婚姻形式与村庄性质——转型期乡村婚姻形式的一项考察[J];文史博览;2005年12期
8 田先红;;碰撞与徘徊:打工潮背景下农村青年婚姻流动的变迁——以鄂西南山区坪村为例[J];青年研究;2009年02期
9 陆淑珍;;“学历、地域、职业”:80后新移民的婚配选择[J];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04期
10 崔燕珍;;农村人口外出流动对当地婚嫁行为的影响——以崔村的个案研究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周贤润;;屯堡族群通婚圈的社会人类学考察[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郭献辉;;百崎回族的通婚圈[A];惠安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3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通婚网络初探——闽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吕德文;;婚姻形式与村庄性质——转型期乡村婚姻形式的一项考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吴新慧;;传统与现代之间——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与婚姻[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甘品元;;改革开放以来毛南族婚姻行为变化的社会性别解读——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L屯为例[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陈文超;;外来新娘自身文化的解构与重构[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俞振东 冰客;胡家营镇村民通婚圈扩大[N];中国人口报;2003年
2 解渭生;远嫁远招给农村带来了什么?[N];中国社会报;2003年
3 杨筑慧;西南少数民族妇女外流引发的婚俗变迁[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马震平;为什么结婚[N];中国妇女报;2002年
5 ;透视农民工[N];广州日报;2003年
6 江南;谁说鸡年不能结婚[N];科学导报;2005年
7 长子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人际关系在礼俗与利益博弈中渐变[N];中国社会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向征;对豫北L村通婚圈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马月鑫;西安市回坊回族通婚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高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通婚圈变迁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韦美神;改革开放以来瑶族通婚圈的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5 吴蕊蕊;蒙古帝国时期的皇室通婚[D];兰州大学;2007年
6 陈杏梅;桂北船上人同姓婚姻习俗的考察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冰;神灵、庙宇与村落生活:对一个鲁中山村民间信仰的考察[D];山东大学;2007年
8 岳精柱;清代巴山移民土著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杨须爱;白龙江流域藏族农民工流动与流出地社会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李虎;壮族拟亲属关系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34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534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