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连续统”:云南维西玛丽玛萨人的族群认同

发布时间:2020-04-28 03:11
【摘要】:本文通过引入族群认同的内部分析视角,考察了曾长期共享历史与记忆的云南维西玛丽玛萨人近年来出现的族群认同分化现象,揭示了"族群认同"这一概念本身作为历史过程与认知体系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并由此总结出族群认同的"连续统理论",以补充和延伸原有的原生论和建构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志农;李国太;廖惟春;;云南维西玛丽玛萨人身份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弗里德里克·巴斯,高崇,周大鸣,李远龙;族群与边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扬之水;;玛丽玛萨文田野调查报告[J];兰州学刊;2011年12期

4 关凯;;社会竞争与族群建构:反思西方资源竞争理论[J];民族研究;2012年05期

5 李志农;乔文红;;“发明”与重构——论云南维西玛丽玛萨人的文化自觉[J];思想战线;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丙强;家庭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对马克斯·韦伯观点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李斯特;;传统文化“误用”的政策分析——从耐克广告争议案切入[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3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菅志翔;;“族群”:社会群体研究的基础性概念工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原晶晶;张云昊;;当代民族立义视角下的民族、族性与政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1期

6 黄龙光;;边界内外: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以峨山县塔甸彝汉两村为个案[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7 袁向东;;文学杂志的美术编辑思想——以《人民文学》为例[J];编辑之友;2009年10期

8 何博;;云南的民族和谐及其影响因素[J];保山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张伟;民族主义的意识根源与线索[J];长白学刊;2003年04期

10 贾新奇;;增长的压力与和谐的限度——对和谐社会建设前景的一个基本判断[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刘芸;;基于多维度的网络信用战略模型——以威客模式为例[A];信息经济学与电子商务:第十三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凤莲;;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4 曾少聪;王晓静;;美国亚裔族群的形成与发展[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5 田文林;;对国际政治中民族分离1问题的多维分析[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朱国伟;陈晓燕;;公共行政理性范式的历史分析与三维理性范式构建——寻求作为公共利益实现者的公共行政[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杨晋涛;;闽西蓝姓居民的“畲族意识”——一个族群建构的例子[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9 单正平;;梁启超文学功能论的再认识[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10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8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9 程郁儒;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农海华;“蛮贼首领”与“英雄祖先”:多元族群比较视域中的侬智高形象[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任春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文化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陈云云;“他乡”与“家乡”:归侨的归属感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罗美玲;从宗族仪式到民族节日[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尚奎;133团九连维吾尔族文化变迁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7 王柳润;观看羌历年[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刘虹;法团主义决策模型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翟冬园;贵州瑶山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文化路径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刘微微;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现状及前景[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元鹿;玛丽玛莎文字源与结构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年06期

3 邹威华;;族裔散居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以斯图亚特·霍尔为研究对象[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4 马成俊;;基于历史记忆的文化生产与族群建构[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5 韩震;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J];求是学刊;2005年05期

6 和即仁;试论纳西族的自称族名[J];思想战线;1980年04期

7 戴庆中;陶渝苏;;比较互动:全球化语境下地方小族群文化发展机制研究[J];思想战线;2011年01期

8 钱超英;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张冲;散居族裔批评与美国华裔文学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2期

10 和志武;纳西族古文字概论[J];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剑峰;;族群认同探析[J];学术探索;2007年01期

2 高源;;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3 周如南;;白马人族属研究述评兼及族群认同理论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4 徐黎丽;孟永强;;多民族村落族群认同的原生特点与现代构建——以甘肃甘南夏河县桑曲塘村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王灿;李技文;;近十年我国族群认同与历史记忆研究综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张应强,朱爱冬;都市社会的族群认同及其表述实践[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杨小柳;一个处于区域性“少数民族”地位的汉族族群建构——对云南大理州鹤庆县金敦乡积德屯村的调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兰林友;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索端智;;历史事实·社会记忆·族群认同——以青海黄南吾屯土族为个案的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汤春华;;图腾信仰与族群认同——以广西壮族族群蛙图腾信仰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新;柴可;;族群认同的人类学研究——理论与经验的双重视野[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2 邢莉;;成吉思汗祭祀仪式的传承与族群认同——以2000年10月龙年大祭为个案[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3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蓝达居;;畲族认同初论[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5 唐戈;;中俄混血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6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海瑛;;论盘瓠神话与畲族族群认同的中间环节[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8 张慧真;;教育与民族认同:贵州石门坎花苗族群认同的建构[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9 熊迅;;作为展演的认同:边缘场域与族群表征[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10 海路;徐杰舜;罗彩娟;;族群理论研究文献回顾[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铱涵;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问题的中外之争[N];中国民族报;2014年

2 袁同凯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广西融水苗族民族认同的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蓝剑明;中越巴哼人的跨国族群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少华;网络空间的族群认同[D];兰州大学;2009年

2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3 赵红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与族群认同[D];厦门大学;2008年

4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未;贵州少数民族的生存发展与族群认同[D];贵州大学;2009年

2 卢飞斌;菲律宾华族中学生族群认同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孟永强;论多族群村落中的族群认同与交往[D];兰州大学;2012年

4 王晓玲;论族群认同和族际交往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卡马力提·库尔曼汗;新疆乌鲁木齐少数民族同性恋族群认同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6 应超;当代城市少数族群的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7 李霞;锡都个旧:资源开发与族群认同[D];中山大学;2010年

8 肖丽丹;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D];中山大学;2010年

9 周颖虹;毛南族族群认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范宇;社会环境、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429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6429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4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