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化振兴:松潘小姓乡“毕曼”歌节的人类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1 10:43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政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依托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地区大力开展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四川省松潘县小姓乡埃期村举行的毕曼歌节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化振兴相结合的典型个案。它一方面促进了妮莎古歌在当地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也引起了社会各界更加广泛的关注,极大地带动了地方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章目录】: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多声部民歌
二、集体欢腾:“毕曼”歌节的仪式过程
三、与神共餐:仪式之后社会秩序的重建
四、结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树生;;关于集体欢腾:与涂尔干理论遗产的对话维度[J];青年研究;2015年03期

2 刘洋;;羌族多声部民歌的形态特征与社会功能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09期

3 李飞;;社会网络与“大人物”概念付诸应用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4 金艺风;;羌族多声部民歌——“男声二重唱”[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2期

5 樊祖荫;多声部民歌研究四十年[J];中国音乐;1993年01期

6 樊祖荫;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种类及其音乐特征[J];中国音乐学;199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虎三;;羌族口头艺术研究综述[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2 赵峻;;试析四川羌族民歌的旋律和节奏特点[J];黄河之声;2015年21期

3 张世均;王博;;2014年中国羌学研究述评[J];民族学刊;2015年04期

4 崔善子;金艺风;;羌族民歌分类再考[J];民族艺术研究;2015年02期

5 高宁;;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在视唱练耳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5年03期

6 杨晓;;侗族大歌研究的“自表述”观察[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7 和柳;庄孔韶;;农民合作社的组织文化研究[J];思想战线;2015年01期

8 肖萍;;蜀羌多声部民歌的体裁形式探论[J];音乐创作;2014年10期

9 黄玲;;歌谣[J];民族艺术;2014年05期

10 崔善子;金艺风;;岷江上游羌族传统多声部民歌的音乐形态研究——以松潘县镇坪乡传唱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渠敬东;;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涂尔干对国家与社会之关系的新构建[J];社会学研究;2014年04期

2 陈涛;;社会的制造与集体表象[J];社会;2012年05期

3 李飞;;社会网络分析在防治艾滋病领域的应用——针对老年客人和低档暗娼的性关系网络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景军;;穿越成年礼的中国医学人类学[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陈颀;;走向“集体欢腾”:涂尔干社会理论的危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汲喆;;论公民宗教[J];社会学研究;2011年01期

7 李俊杰;李江虹;贾曼红;;社会网络分析在艾滋病研究中的运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01期

8 李飞;庄孔韶;;“作为文化的组织”的人类学研究实践——中国三个地区女性性服务者群体特征之比较及艾滋病/性病预防干预建议[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林聚任;;论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观[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孙帅;;神圣社会下的现代人——论涂尔干思想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化振兴:松潘小姓乡“毕曼”歌节的人类学研究[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04期

2 李兆敏;李兆奎;;醉美了乡村文化大院[J];当代音乐;2015年16期

3 罗晓庆;何林隆;;羌族多声部民歌 来自远古的记忆[J];中国西部;2015年28期

4 韦慧玲;;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音乐特征分析[J];大众文艺;2018年11期

5 程昕;;新疆俄罗斯族多声部民歌研究[J];北方音乐;2017年07期

6 梁栋;;壮族多声部民歌声部结合探析[J];北方音乐;2017年03期

7 袁佳;;苗族多声部民歌的创编及应用探究[J];北方音乐;2018年13期

8 王育霖;杨斯达;;音乐人类学视阈下的湘西苗族多声部民歌研究[J];音乐创作;2015年06期

9 黄舒婷;;壮族多声部民歌《情歌》音乐形态分析[J];内蒙古艺术;2015年01期

10 樊祖荫;;汉族的多声部民歌及其生存现状[J];当代音乐;2015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佳妮;视唱练耳教学中东北地区民族多声部视唱作品的分析及其训练方法[D];吉林艺术学院;2018年

2 于丹阳;高师多声部视唱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年

3 李书瑶;我国蒙古族与侗族多声部民歌合唱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4 武玉婷;苗族歌鼟——靖州锹里地区多声部民歌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谭薇;湖南靖州多声部苗族“歌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黄一柏;南北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之比较研究[D];宁夏大学;2017年

7 武蓓琳;樊祖荫的多声理论与其创作[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本文编号:2836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836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3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