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学术图谱与当代际遇

发布时间:2020-11-04 21:16
   本文旨在梳理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产生背景、创建过程以及主要观点。作为一种有别于用语言系统区分族群的方法,该理论提出之初是为了应对西方话语体系中的文化模式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建设的推进与社会转型的深入,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学说得到不断的修正与重塑,在民族教育研究、民族城市移民、民族生态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与突破。影响经济文化类型变迁的大环境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移民(农民工)、大众媒体、商业文化环境、扶贫政策等现实因素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2013年以来的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了部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类型发生变迁。本文根据实地调查数据,认为现阶段重新审视中国经济文化类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广瑞;;国家行为·族群叙事·身份表述——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2 孙杰远;吉萍;;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的经济文化生态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3 安康;曲木铁西;;试论经济文化类型变迁中凉山彝族教育的发展方向[J];民族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4 王玉龙;;经济文化类型与新疆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05期

5 尹绍亭;;中国大陆的民族生态研究(1950~2010年)[J];思想战线;2012年02期

6 潘守永;张海洋;石颖川;;林耀华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为纪念林耀华百年诞辰而作[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张继焦;;经济文化类型:从“原生态型”到“市场型”——对中国少数民族城市移民的新探讨[J];思想战线;2010年01期

8 任国英;;俄罗斯生态民族学研究综述[J];世界民族;2009年05期

9 王建新;;宗教文化类型——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新探[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10 李伟,杜生一;对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再认识[J];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继群;;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生态人类学丛书》书评[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5年03期

2 潘伯荣;;维吾尔族传统知识的民族生态学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3 仇任前;;宗教人类学研究的民族志书写——读《藏汉接合部多元宗教共存与对话研究:以舟曲地方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03期

4 张继焦;;当代人类学社会学理论的比较分析:后现代主义,还是新制度主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5 崔明;;甘青民族走廊民间信仰多元特征及族际研究模式初探[J];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03期

6 张继焦;;企业人类学:学科体系建设、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7 顾海英;;新疆少数民族商业社区的变迁研究——城市化过程中民族传统经济模式的取舍[J];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05期

8 张继焦;;“蜂窝式社会”——观察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另一个新概念[J];思想战线;2015年03期

9 王建新;;论宗教民族志的本土经验[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10 李建钦;龙春林;;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民族生态学解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国才;;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02期

2 李彩华;;三线建设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10期

3 徐新建;;表述与被表述——多民族文学的视野与目标[J];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02期

4 张冬梅;;基于民族文化的民族经济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晁丽华;;“国防一线”的“三线建设”——云南三线建设的历史研究[J];学术探索;2009年04期

6 李永祥;;关于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以云南省哀牢山泥石流为个案[J];民族研究;2008年05期

7 В.А.科兹明;任国英;;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养鹿业的类型[J];满语研究;2007年02期

8 王建新;;宗教文化类型——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新探[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9 李列;;人类学视角下的学术考察与文化旅行——以林耀华《凉山夷家》为个案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麻国庆;;开发、国家政策与狩猎采集民社会的生态与生计——以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为例[J];学海;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俊敏;各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和模式探索[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1998年06期

2 蔡明干;;试论少数民族政治体系的特征[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年04期

3 张继焦;;经济文化类型:从“原生态型”到“市场型”——对中国少数民族城市移民的新探讨[J];思想战线;2010年01期

4 张可佳;;民族宗教学建构过程中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03期

5 傅千吉;白龙江流域藏族传统经济文化特点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覃乃昌;论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异同及原因(下)[J];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03期

7 ;水族[J];民族团结;1996年06期

8 冯瑞;艾买提;马磊;;城镇化发展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重构——以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为个案[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本文编号:2870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870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8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