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再生产角度分析苗族芦笙场的地面纹饰
发布时间:2021-01-01 22:56
芦笙场是苗族人的公共活动空间,也是苗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场域。早期传统芦笙场受现实条件制约,仅以简单的"平壤"形式存在,之后追求实用功能改建成水泥地。随着大众审美需求的提升与民族文化自身生命力的激发,人们通过对铜鼓鼓纹进行模仿,创生了用鹅卵石铺饰的新型芦笙场。它经历从无到有、从铜鼓纹到地面纹饰艺术的发展过程,这种文化再生产丰富了民族文化内涵,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是对传统芦笙场文化创造性的继承发扬,对处于传统与现代交融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文章来源】:民族论坛. 2018年02期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导言
一、已有文化资本:传统芦笙场
二、芦笙场地面纹饰:文化再生产的结果
(一) 从无到有
(二) 从铜鼓纹到地面纹饰
(三) 从特殊到普遍性的地面装饰艺术
三、民族文化资本积累:文化再生产的价值
(一) 丰富民族文化内涵
(二)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三)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再生产:我国教育的城乡差距探析[J]. 余秀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02)
[2]试论苗族“芦笙场文化”[J]. 杨(昌鸟)国. 贵州社会科学. 1987(10)
本文编号:2952140
【文章来源】:民族论坛. 2018年02期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导言
一、已有文化资本:传统芦笙场
二、芦笙场地面纹饰:文化再生产的结果
(一) 从无到有
(二) 从铜鼓纹到地面纹饰
(三) 从特殊到普遍性的地面装饰艺术
三、民族文化资本积累:文化再生产的价值
(一) 丰富民族文化内涵
(二)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三)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再生产:我国教育的城乡差距探析[J]. 余秀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02)
[2]试论苗族“芦笙场文化”[J]. 杨(昌鸟)国. 贵州社会科学. 1987(10)
本文编号:2952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95214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