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多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图像表征——《松下踏歌图》的绘画人类学考察

发布时间:2023-03-11 18:33
  《松下踏歌图》绘制于道教圣地巍宝山,被视为18世纪中期彝族打歌之景的图像表达。但从图中40个人物的形态、服饰、叙事上分析,其实为一幅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歌舞"知识图谱"。该图的产生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情境相关,与道教圣地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联。《松下踏歌图》表征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交融与认同,呈现合作、共享的艺术样式,确立为多民族文化对话和多元一体的艺术符号。《松下踏歌图》复制品遍布于各个村寨,应用于乡村面貌的改造与社区文化的塑造之中,作为公共艺术呈现多样的形式与内涵,在实现民族记忆的社会性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松下踏歌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代表性艺术作品,有四点价值:社会凝聚的视觉动力,族际关系的维系方式,文化再生产的重要图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路径。《松下踏歌图》的绘画人类学考察揭示了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现状及普遍性表征价值,映现了当地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道教圣地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二、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交融图像
    (一)人物形态
    (二)人物服饰
    (三)叙事
三、作为公共艺术的《松下踏歌图》复制品
四、《松下踏歌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路径



本文编号:37600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7600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d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