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古代“苏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6 15:24

  本文关键词:古代“苏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古代藏族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很多影响整个藏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部落和邦国,其中对藏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之一的“苏毗”部落或邦国在历经千年的演变与发展之后,终于变成了藏民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曾在古代藏族史上称霸一方,赫赫有名,留下了其威震四方,雄踞羌塘高原的千古佳话。关于藏族古代史中对“苏毗”部落的研究,在当今藏学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与认识,甚至还有一些误区。本文试图从古代历史研究的角度,对这一自古就属于藏族六大姓氏部落的邦国或者氏族部落进行具体论述,分析“苏毗”部落的产生与发展,以及该部落在赞普王朝没建立之前(邦国时代)的具体情况和存在方式,将“苏毗”部落的真实历史还原到远古社会中进行正确的定位。 有关“苏毗”的历史,在当今藏学界有学者对其进行过讨论和研究,也有一些相关论文已经发表。主要有石硕先生所撰“女国是苏毗吗?——论女国与苏毗之差异及女国即苏毗说之缘起”,杨正刚先生所撰“苏毗初探”、“苏毗大事记”,朱建中先生所撰“苏毗诸部浅析”,周生文先生所撰“苏毗女国、囊谦王及囊谦王府属寺根蚌寺”以及林冠群所著《唐代吐蕃历史与文化论集》与周伟洲所著《唐代吐蕃与近代西藏史论稿》当中也对“苏毗”的历史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众所周知,“苏毗”是藏族历史上的一个古老的氏族部族,早在吐蕃十二小邦时期就已存在并且闻名于世。从现有史料可知,“苏毗”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不同的变化,包括政治、军事和人口迁徙等,导致很多地名也发生了变化,使得我们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和考证,但是,由于这一邦国自古就与象雄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本教文献中有关古代象雄的地理位置来找出“苏毗”当时的位置与疆域,据本教史料记载,“苏毗”曾是象雄王朝鼎盛时期在其统治下的一个小邦国,当时主要是象雄王朝的北部军事据点,即现在所说的“外象雄”的一部分。这一区域现在看来大致包括西藏的那曲地区和唐古拉山以北,青海玉树的囊谦县和杂多县一带,处在卫藏与多康的交界处,也可以说是古代象雄王朝的“东门”,所以我认为“外象雄”也是因此而命名的。 本论文主要是对吐蕃上古时期即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没有统治以雅隆部落为首的其他部落或邦国以前,处在西藏高原上的各个邦国或部落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对史料中所记载的“统治西藏的十王时代”与“象雄王朝”,“十二小邦时期”与“吐蕃赞普王朝”的历史文明的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对邦国与部落的分析,注重对自古就有的“苏毗”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进行研究,比如,十二小邦时期的“苏毗”在雅隆部落没有崛起之前的具体情况与吐蕃第一代赞普的产生以及赞普王朝形成之后对“苏毗”等各小邦之间所发生的关系,特别是对“苏毗”的联盟与统治,从古代藏族文明的发展来看“苏毗”对雅隆部落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或者说雅隆部落与“苏毗”部落之间当初是以什么样的文化交流方式产生关系,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除了政治和军事关系以外的何种文化层面的关系,以此来看古代吐蕃在其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是否跟外界的文明产生过关系,在当时以本教为主流文化的形式下吐蕃是如何接受和吸纳外来民族或者氏族部落的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本论文总共分了四个章节对“苏毗”进行了探讨,具体如下: 第一章写了古代藏族部落的概述,主要介绍了远古时期藏族社会的基本情况与部落的分布状况,以古代小邦时代与部落之间的割据时代为主,将远古西藏的社会分为统治西藏的十王时代和象雄王朝,小邦时代和赞普王朝时代进行具体分析。在这四个历史发展阶段中藏族社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从社会形态方面而言,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逐渐被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取代。形成了以部落为主要社会组织的群体,对部落之间的血缘关系产生了新的认识与意识形态,出现了不同的姓氏或氏族部落。从社会文化方面而言,远古时期的石器文化逐渐被铁器与铜器文化取而代之,出现了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在远古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阶级社会所独有的文化,使古代藏族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得到了进一步改进。从宗教历史而言,由远古时期对大自然的盲目崇拜进入了具体性的神灵崇拜时期,对原始本教的具体思想与教义进行了大力改革,形成了内容更为明确的本教文化。从军事方面而言,由于部落之间的争战连续不断,由势力较强的部落对弱小部落进行兼并,组成新的小邦政权,各自管理属于自己的地域且互不相让,形成了小邦或部落之间的割据时代。此外,在本章中对藏族古代文明在这些特殊时代中的产生与发展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与总结。 第二章主要写了“苏毗”小邦与赞普政权之间的关系,本章从古代藏族历史上的“苏毗”小邦说起,对“苏毗”小邦或部落的来源与其姓氏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着手藏族六大姓氏的产生与分布情况,按照藏族古代史料中所载对“苏毗”部落的姓氏进行分析,将其还原至远古藏族六大姓氏之“冬”氏当中明确定位。除此之外,还对“苏毗”的疆域分布进行了考察与确认,提出了笔者个人的想法与见解,即“苏毗”曾是象雄王朝鼎盛时期在其统治下的一个小邦国,是现在所说的“外象雄”的一部分,这一区域现在看来大致包括西藏的那曲地区和昌都的部分地区,唐古拉山以北以及青海玉树的囊谦县和杂多县一带也有其分布,处在卫藏与多康的交界处,属于西藏北部的羌塘地区,也可以说是古代象雄王朝的“东门”。关于“苏毗”属于藏族姓氏部落成员之说,笔者还将其与吐蕃第一赞普即聂赤赞普的祖先联系在一起,阐明了在一些传说中表露出的真实历史,以传说故事为根据进行深入分析。从聂赤赞普的祖先到吐蕃赞普政权的产生,以及“苏毗”部落与雅隆部落之间建立的关系来看,他们之间并非外族与藏族之间的关系,而是藏族内部的部落与部落之间所发生的联盟关系,其中的联盟关系当属部落与部落之间的相互联姻关系为主。关于赞普政权形成以后与西藏其它小邦政权之间的关系所发生的演变,在本章节中也做了具体论述。 第三章写到古代藏族文化中的“苏毗”文化的基本特征,本章主要涉及藏族文化中的“苏毗”因素及“苏毗”的本教文化。从分析古代藏族的宗教与文化开始,具体论述了“苏毗”邦国的宗教与文化对赞普政权及整个王朝所带来的影响与作用,说明以本教为主导文化意识形态的古代藏族社会中“苏毗”的本教文化对赞普政权带来了很多宗教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各种积极与消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曾导致赞普(比如止贡赞普)对本教产生异想而进行灭本运动未遂且遭到外臣杀害的惨剧。在这一历史事件当中笔者认为免不了“苏毗”本教徒的幕后干涉,使新生赞普政权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遭受了严重的挫伤,导致了赞普王室多年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的特殊情境。有关藏族历史文献中的这段历史记载,笔者在本章节中也稍微做了一些介绍,但由于资料欠缺只能一笔带过。 第四章主要写有关“苏毗”邦国的一些疑问,当今藏学界对“苏毗”部落的各种不同看法,主要有“苏毗”女国之说与“苏毗”同桑波杰赤邦苏与达甲吾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长篇大论两方面,笔者就对这些疑问进行考证,从“苏毗”、“女国”、“桑波杰”这三个名称方面做出分析,对这些部落或政权的地域进行考证,得知这三个政权并非属于同一个部落或姓氏,更找不出相互派生的理由,因此,笔者得出了藏族古代史中的“苏毗”乃藏族六大姓氏之“冬”氏所分出的部落,这个部落因为其发展迅速,在军事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势力雄厚,最终将西藏以北的羌塘地区作为其据点雄霸一方,而“女国”则是另外一个存在于西藏东部与西部的以女性为王的政权,与藏族六大姓氏部落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具体研究,不能妄加定论。同时“桑波杰”更不可能与“苏毗”有渊源关系,因为这一政权早在小邦时代就存在于雪域高原的一个部落或政权,同“苏毗”部落相对而立。再者,在吐蕃赞普达日年塞与其子囊日松赞时期,“桑波杰”的政权就存在于拉萨河流域一带,直到最后被囊日松赞所灭,其渊源属于藏族社会中又一个古老的氏族部落系统,故不能与“苏毗”相提并论。 这一命题在其研究过程中,为了能更加明确完整的说明“苏毗”部落的历史情况,笔者主要以古藏文与古代藏族史料为基础,充分运用敦煌古代藏族历史文献进行补充说明。同时结合汉文史料与文献中关于“苏毗”的一些记载,作为辅助材料进行分析。并借鉴藏汉历史研究者对“苏毗”所开展的各种不同的专题研究成果,说明“苏毗”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军事方面的具体情况。力所能及的进行文献对比来讨论“苏毗”与“女国”,“桑波杰”之间的区别与误区,证实这些古代政权分别出现于吐蕃赞普王朝前后,并与吐蕃王朝有过宗教与文化,政治与军事等各领域的密切联系与接触,探索吐蕃王朝与其周边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历史现象。
【关键词】:赞普王朝 氏族部落 邦国 苏毗 女国 桑波杰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8
【目录】:
  • 摘要5-11
  • 目录11-15
  • 正文15-11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1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才让太;七赤天王时期的吐蕃本教[J];中国藏学;1995年01期

2 杨铭;羊同国地望辑考[J];敦煌学辑刊;2001年01期

3 黄布凡;象雄历史地理考略──兼述象雄文明对吐蕃文化的影响[J];西北史地;1996年01期

4 朱建中;苏毗诸部浅析[J];民族研究;1996年04期

5 周生文;苏毗女国、囊谦王及囊谦王府属寺根蚌寺[J];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03期

6 杨正刚;;苏毗大事记[J];西藏研究;1989年01期

7 霍巍;论古代象雄与象雄文明[J];西藏研究;1997年03期

8 石硕;;女国是苏毗吗?——论女国与苏毗之差异及女国即苏毗说之缘起[J];西藏研究;2009年03期


  本文关键词:古代“苏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7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97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c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