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入关前巴克什群体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6 18:07
本文关键词:清入关前巴克什群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学界对清代满族文化的认同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清代统治者“法明崇满”的治国理念。这一理念最早确立于清入关前时期,主要的参与者与实践者是被称为“巴克什”的知识分子群体。本文试图通过对清入关前巴克什群体在政治、文化两方面史事的考述,探讨巴克什在后金(清)政权建构过程中的影响,以及他们对传承与发展满族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满语中“巴克什”一词源于蒙古语,意为“儒、读书人”。最早指称蒙古文教师或书写蒙古文的胥吏。在清入关前,曾为文职官员的通称,后金天聪五年(1631)之后,巴克什又作为对文臣的最高荣誉,被赐予侍从于汗(皇帝)身边的亲信大臣,以表彰他们在文官体系内“独当一面”的辛劳,与武将的“巴图鲁”称号颇为相似。清入关后,由于官僚制度的日渐完备,巴克什称号一度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但它并未退出历史舞台,,而仍作为荣誉被颁赐给唐古特(西藏)、蒙古的贵族、喇嘛或官员。 在近半个世纪(约1593---1648)的时间里,巴克什们承担着后金(清)政权的各项文官职能。从登记账簿、书写文书、档案保管等日常琐碎事务,到出使外邦、制定章程、法律诉讼、中枢决策等军国大事,都有巴克什参与的身影。作为满族文化的先驱,巴克什在文化领域也屡立功勋。满文的创制与颁行为满族文化的整理和传承扫清文字障碍,大量翻译汉文典籍,促进着文化间的交流与学习,旗学(官学)的出现,更为新生政权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保障。用满文记录当代历史,不但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更对一个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民族共同体——满族的确立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入关前 满族 巴克什群体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7
- 绪论7-15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7
- 二、 研究动态7-13
- 三、 主要研究问题13-15
- 第一章 巴克什群体的出现及特征15-23
- 一、 巴克什群体产生的历史条件15-16
- 二、 巴克什群体的范围厘定16-19
- 三、 巴克什群体的基本特征19-21
- 四、 巴克什一词的含义21-23
- 第二章 巴克什群体与清入关前的内政外交23-32
- 一、 巴克什群体与清入关前的内政23-26
- 二、 巴克什群体与清入关前的外交26-29
- 三、 巴克什群体的军事活动29-32
- 第三章 巴克什群体与满族文化32-40
- 一、 满文的创制与改进32-34
- 二、 满文的推广与满族教育的发展34-36
- 三、 历史的编撰与记录36-38
- 四、 汉文典籍的翻译38-40
- 第四章 巴克什群体的消失与巴克什的异化40-43
- 一、 巴克什群体的消失40
- 二、 巴克什的异化40-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8
- 后记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燕生;清入关前文书撰制与处理工作的特点[J];档案学通讯;2002年02期
2 王爱华,丁海斌;满人入关前档案工作的产生与发展[J];档案学研究;2001年05期
3 栾凡;;明代女真文化向满族文化的转型刍议[J];东北史地;2004年09期
4 赵彦昌;;论清入关前的文书档案工作[J];东北史地;2007年06期
5 李保文;关于康熙版蒙古文《甘珠尔》经的刊刻[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05期
6 牛海桢,李晓英;浅论入关前满族社会的文化特色[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史革新;;皇太极时期满族对汉文化的吸收[J];河北学刊;2008年06期
8 林士俊;;论清政权入关前的身份构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01期
9 白新良;试论努尔哈赤时期满洲政权的中枢决策[J];南开学报;1998年01期
10 廖晓晴;;试论清初统治者的重武轻文意识[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本文关键词:清入关前巴克什群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7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97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