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论美岱召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发布时间:2017-05-26 18:10

  本文关键词:论美岱召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美岱召作为全国唯一的都城和寺庙相结合的古建筑,是北方马背民族在此驻牧定居留下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美岱召是明代阿勒坦汗所建金国的都城所在,是蒙古地区政治、文化、军事的中心,同时也是藏传佛教进入内蒙古后建立的第一座弘法寺庙,是阿勒坦汗家族的家庙。它见证了明代草原上各种势力的纷争和阿拉坦汗建国建都的丰功伟绩,经历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记录着许多史籍失载的厚重历史。它与明清以来许多载入史籍的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经历了蒙明战争、“庚戌之变”、“俺答封贡”、藏传佛教的北传,明、清中央政府对阿勒坦汗及其后裔的封赠。 依托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的美岱召,现在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寺”和旅游胜地。近年来,随着土默特右旗打造文化大旗的总体思路,美岱召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始得到系统全方位的开发和保护。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美岱召,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古建筑、古文物和藏传佛教文化的保护就显得更加重要,只有在历史文化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和解读才能使美岱召更加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也只有在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把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做好资源的保护工作,才能使美岱召以及土默特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持久有效地为人们所服务。 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追述了美岱召的历史沿革;在文章第二部分,首先论述了美岱召的历史价值,接着分析了美岱召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最后介绍了美岱召西口文化和浓厚的人文文化价值;文章第三部分以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宗教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和民俗风情资源旅游三大板块重点探讨了美岱召开发利用的具体措施,以及加强美岱召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保护。在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把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美岱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才能持久有效地为人们所服务。
【关键词】:美岱召 历史文化资源 开发利用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8;G127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2
  • (一) 选题依据9
  • (二) 文献综述9
  • (三) 研究现状9-12
  • 一、美岱召的历史沿革12-18
  • (一) 美岱召的始建12-15
  • (二) 美岱召的历史沿革15-18
  • 二、美岱召的历史文化价值18-29
  • (一) 美岱召的历史价值18-23
  • (二) 美岱召佛教文化价值23-26
  • (三) 西口文化的前沿26-27
  • (四) 美岱召浓厚的人文文化价值27-29
  • 三、美岱召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建议29-39
  • (一) 美岱召周边旅游资源概况29-30
  • (二) 美岱召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建议30-36
  • (三) 加强美岱召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保护36-39
  • 结语39-40
  • 参考书目40-42
  • 致谢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桂轩;塞北城寺美岱召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8年03期

2 安英;《美岱召》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J];内蒙古艺术;2001年01期

3 ;明清历史见证——塞外草原上的美岱召村[J];小城镇建设;2006年09期

4 郭殿勇;;美岱召[J];西部资源;2009年04期

5 苗润华;姚旭;姚桂轩;;美岱召旧存契约[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8年01期

6 王磊义,姚桂轩;美岱召遗存之我见[J];阴山学刊;2003年05期

7 朱月明;;美岱召壁画研究的当代意义[J];中国艺术;2010年04期

8 乌力吉;孔群;;草原文明寻踪 美岱召壁画[J];内蒙古画报;2010年06期

9 王博斐;;万经沦桑的大召[J];风景名胜;2001年11期

10 程旭光;;美岱召建筑及壁画艺术[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红记;;体验式营销在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模式中的运用——从德国大学生跳“秦兵马俑坑”事件看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缺陷[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2 王明星;;历史文化资源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3 ;提要内容[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整合北京山区历史文化资源研究[C];2007年

4 韩宇宏;;关于“文化资源”转化的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5 陈新建;;句町国、西林教案与岑氏父子——西林县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之我见[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6 王岗;;《整合北京山区历史文化资源研究》课题综述[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整合北京山区历史文化资源研究[C];2007年

7 安国楼;;郑州历史文化资源的总体评价及开发利用[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嘉兴;;合理的旅游开发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最好保护[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9 冼少华;;文化产业视角下的西林文化资源利用[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10 张岩;;挖掘传承历史文化资源 促进秦淮传统文化发展繁荣[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驻内蒙古记者 阿勒得尔图 通讯员 王大方;包头着力保护藏传佛教遗产美岱召[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赵曦邋石维柱;明代城寺美岱召[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3 滕磊;草原上的美岱召:城寺合一[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土右旗旅游业为新农村建设添光彩[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5 本报记者 韦铭;内秦淮西五华里历史文化资源统一开发[N];南京日报;2009年

6 记者 陈启海 杨伟鸣 通讯员 周东波 刘健平;通城张扬珍贵历史文化资源[N];湖北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邹伟 本报实习生 陈艳秋;探访南京“历史文化资源库”[N];南京日报;2009年

8 宋广玉;1500余栋建筑被列入南京历史文化资源库[N];中华建筑报;2009年

9 张贞林;立足本土挖掘历史文化资源[N];延安日报;2010年

10 蔡久伟;发掘赣商历史文化资源[N];光华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才;意象·凝视·认同[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2 王镜;基于遗产生态和旅游体验的西安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晓青;海水浴场环境安全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5 赖斌;基于游客体验的ATCS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张涛;节事消费者感知价值的维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梁强;面向体验经济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发与营销创新[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8 唐德荣;乡村旅游行为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9 罗艳菊;森林游憩区游憩冲击感知与游客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10 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银光平;内蒙古“城寺”美岱召考述[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欧静;利用社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学校文化内涵的实践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郑绍芬;南昌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汤玉雯;基于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的小城镇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5 许莲;常熟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肖飞;武胜县秀观湖旅游区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7 丁晓鹏;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发展初探[D];东南大学;2004年

8 赵秀文;永登连城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浩章;西安地铁公共艺术定位与视觉设计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10 崔学勤;青岛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远景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论美岱召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7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97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e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