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牧而不流—土地与人口流动:一户牧民家庭的民族志

发布时间:2017-06-02 16:32

  本文关键词:牧而不流—土地与人口流动:一户牧民家庭的民族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研究借助人类学的微观视角,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牧区的一户蒙古族家庭为研究对象,了解在现形政策下牧民、土地与人口流动之间的联系,进而对太仆寺旗牧民的“牧而不流”现象做出解释。 笔者曾在内蒙古太仆寺旗开展了近三个月的田野调查,搜集了大量的田野资料并着重在“娜日家”这一户牧民家中进行了深度调查。本研究的研究主题是内蒙古太仆寺旗牧区土地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制约人口流动的因素。通过讨论,笔者发现草原上土地制度的改变直接影响牧民与土地的关系及前者对后者的利用方式,而牧民与土地的关系又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理性选择,即是否会放弃土地而加入流动大军。 本研究通过对牧民家庭生活现状及其家族的研究,诠释土地在牧民的地方性知识中的含义及地权与户籍制度的关系,并分析这一关系影响下的牧民人口流动的趋势,最终得出关于土地与人口流动关系的结论。基于此本研究首先关注了土地作为一种乡土资源对于娜日一家生活的重要意义。从基本的日常生活到作为牧民文化的符号象征,土地作为孕育牧民文化土壤,在满足牧民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牧民的文化需求。土地作为牧民眼中的“私有财产”,在现有继嗣制度下世代相传,尽管在土地的使用和认知上仍存在着代际间的差异,但对自身是“土地所有者”的认知仍深入在每个牧民的心中。 针对太仆寺旗农民流动而牧民不流动的现象,本研究继续挖掘了存在于农民与牧民之间的政策差异。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成为流动大潮中的一员,外出寻找新的生计方式。与此同时,牧民的身份保证了他们对土地的使用权,并且获得了来自国家的经济上的补助。这种政策上的差异造成了基于土地的社会等级划分,即非农户不如农户,农户不如牧民户。在这种等级划分之中,失地的农民丧失了来自于土地的物质保障流动到他地,而牧民则因为拥有土地得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与文化认同。这些牧民既不愿意失去世代传承的重要财产,也不愿意失去新形势下土地所带来的其他收益。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他们不愿意割裂与土地的联系,并自愿保持自己的牧民身份。土地作为牧民生活的文化之根将他们牢牢的固定在了土地之上。 藉此,本文对太仆寺旗牧民牧而不流的现象做出了解释,并且对蒙古族牧民的入口流动状况给予了现实性研究。进而做出了以下结论:基于以上这些有关土地有关的因素的影响,蒙古族牧民很少进行人口流动,至少在此刻,我们也还看不到这种流动出现的前景。
【关键词】:土地 地权 牧民 人口流动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2.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绪论12-24
  • 1.1 研究缘起12-14
  • 1.2 研究意义14-15
  • 1.3 文献综述15-22
  • 1.3.1 关于草原土地产权制度及政策综述15-18
  • 1.3.2 关于内蒙古牧区人口流动的综述18-20
  • 1.3.3 关于游牧社会的研究综述20-22
  • 1.4 研究内容22-24
  • 第二章 我的田野24-30
  • 2.1 田野点的基本情况24-26
  • 2.2 进入田野26-28
  • 2.3 调查中遇到的问题28-30
  • 第三章 娜日一家30-46
  • 3.1 娜日一家的基本情况30-38
  • 3.1.1 牧地情况及家庭成员30-32
  • 3.1.2 草原上的精灵——牲畜的价值与意义32-38
  • 3.2 娜日一家的日常生活38-41
  • 3.2.1 在牧区的生活38-39
  • 3.2.2 在镇上的生活39-40
  • 3.2.3 土地、牧民身份与民族认同40-41
  • 3.3 政策影响下娜日家土地所有权的变化41-46
  • 3.3.1 人民公社时期42-43
  • 3.3.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3
  • 3.3.3 1997年以后30年不变43-46
  • 第四章 土地之于牧民46-56
  • 4.1 土地的意义46-47
  • 4.2 地权的获得与认知47-51
  • 4.2.1 地权的获得:赠与与分家48-49
  • 4.2.2 对于土地认知的代沟49-50
  • 4.2.3 象征地权50-51
  • 4.3 土地真正的主人51-56
  • 4.3.1 基于使用权确认的土地合法性52
  • 4.3.2 “土地就是我们自己的”——对地权的私有化认知52-56
  • 第五章 土地之于农民56-63
  • 5.1 羊倌的自述:汉人社区中的土地变化56-61
  • 5.1.1 汉人如何被征地58-59
  • 5.1.2 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博弈59-61
  • 5.1.3 补贴政策的农、牧民之分61
  • 5.2 基于土地的社会等级划分61-63
  • 第六章 人口流动63-68
  • 6.1 剩余劳动力63-65
  • 6.2 人口流动的两种模式65-66
  • 6.3 流动的趋势66-68
  • 结论:为什么牧而不流?——牧民的土地之根68-70
  • 参考文献70-72
  • 附录72-76
  • 致谢76-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学力;;内蒙古牧区人口迁移流动分析[J];北方经济;2006年03期

2 额尔敦乌日图;;新时期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及对策——以锡林郭勒盟为例[J];北方经济;2008年11期

3 华立;清代的满蒙联姻[J];民族研究;1983年02期

4 敖仁其;草原放牧制度的传承与创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杨殿林,王焕平;对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草牧场“双权一制”工作的思索[J];内蒙古草业;2001年04期

6 包智明;变动中的蒙民生活——三爷府村实地调查[J];社会学研究;1991年01期

7 张小军;;复合产权:一个实质论和资本体系的视角——山西介休洪山泉的历史水权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年04期

8 王日根;傅衣凌对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贡献及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张小军;象征地权与文化经济——福建阳村的历史地权个案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10 荀丽丽;包智明;;政府动员型环境政策及其地方实践——关于内蒙古S旗生态移民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乌日陶克套胡;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魏卓;北京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牧而不流—土地与人口流动:一户牧民家庭的民族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5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415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f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