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历史观与生态伦理的文化建构及其意义
本文关键词:侗族历史观与生态伦理的文化建构及其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侗族的历史发展相对滞后,对历史现象的把握没有规律性的理论形态知识。历史观是通过"雾生""卵生""傍生""投生"这样的文化阐释中反映出来,涉及了创世、人类诞生、人类本质和终极关怀的推测和叙述。由于这种理论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支撑着侗族生态伦理的建构和实践。首先,侗族把人看成是"栖居"于自然之中的一分子,抑制人类中心主义的膨胀;其次,"投生"的物种交叉循环设定,使自然界中"异类"包含着"同类",有力支持人与自然物之间给出的亲缘性价值关系的设定,限制相应的物种伤害性利用,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其三,"投生"转世中物种身份性的业缘差异追求,形成向善的理念和行为习惯并投向自然界。
【作者单位】: 凯里学院;
【关键词】: 侗族 历史观 生态伦理建构
【基金】: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侗族生态观和湘黔桂侗族社区生态文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XSH014) 2011年度贵州省教育厅社科基地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JD083)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历史观与自然观构成了世界观的基本内容,侗族的生态文化蕴含于世界观的结构中并体现为对相应历史现象的把握、说明和叙事,呈现为历史观特定意识形式。侗族的历史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不能完全把自然界与历史领域划分出来,另一方面对历史现象的把握没有规律性的理论形态知识,仅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琪;企业生态伦理的时代价值[J];理论学刊;2001年04期
2 张焕明;生态伦理:学科反思与遵循原则[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6期
3 林桂榛;“仁爱生命”与生态伦理[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冯雷;;试论生态伦理实践的评价标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4期
5 贾华格;;马克思自然理论的批判向度及生态伦理建设启示[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周兰珍;;从“何以可能”到“何以建设”——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生态伦理建设[J];求实;2007年12期
7 孔令十;;试论社会主义生态伦理建设及其价值诉求[J];理论前沿;2009年11期
8 周育学;;生态伦理的后现代“整合”机制分析[J];理论学习;2009年10期
9 虎业勤;;青少年生态伦理素质的现状和成因探析[J];青年探索;2009年04期
10 赵晓伟;张萍;;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生态伦理建设[J];福建党史月刊;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生;罗艳梅;;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公众生态伦理教育研究[A];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张泽;;把生态伦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基础[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3 王立宽;;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伦理[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徐嘉;;简论儒家生态伦理及其现代价值[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王志捷;;儒家生态伦理的特色与合理性[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6 卢武强;;生态伦理与小康建设[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吴春红;余超波;;重塑生态伦理 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李睿璞;卢新海;喻燕;韩t
本文编号:416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416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