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毛南族族群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10:47

  本文关键词:毛南族族群认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毛南族 族群互动 族群认同


【摘要】: 桂西北的环江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毛南族和壮族是当地的土著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汉、苗、瑶等族群的迁入,族群互动频繁,环江县形成了复杂的族群关系。从地方史的角度来说,环江县的历史是族群互动发展的历史。族群间的互动交往促成了族群的形成、分化和发展,也是族群认同的前提和基础,而族群认同也只有在族群互动中才体现出其意义。本文从族群迁徙、语言、经济、通婚为视角观察毛南族群与周围族群交往互动的状况,探讨他们之间的族群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族群认同。在当地,我们可以看到,对祖先迁徙、创业的艰难历程的族源认同是最主要的认同依据,在族群的建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毛南语是毛南人最具显性的文化特征,在毛南族认同中不断被用来作为表述认同的工具。在乡村,毛南族群的认同以文化和世系为主要认同根据;在城镇,由于文化特征的逐渐消失,世系成为主要的认同根据。由于出生和经历等的差异,个人的认同也存在差异。 作为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毛南族仍受到了本族学者和研究少数民族的学者的关注。但对毛南族的研究,目前还是停留在其族源、历史和文化方面,尚未有学者关注其族群内部的自我认同和族群性问题。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视角,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根据访谈和文献的记载来考察毛南族的形成及其在历史上与他族群的互动状况,同时通过对毛南聚居区的两个村落和所在自治县的县城进行田野调查,考察毛南族族群认同的现状。研究毛南族的族群认同,对我们认识和研究毛南族这个特殊的少数民族和对族群认同理论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本文第一部分是绪论。在绪论中,我回顾了族群及族群认同研究成果、并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对田野地点的族群、人口、地理、历史沿革等概况进行了简要的描述。第三部分主要根据文献和访谈考察毛南族的形成及其与其他族群互动的历史和族群认同的历史性变迁,同时通过对毛南族日常生活的考察来展现其和平状态下共时性的族群认同特征。第四部分是结语,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毛南族族群认同的特征,反思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族群认同理论。 本文认为,在我国,族群认同主要受国家政策、族群历史上的交往互动、社会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就毛南族的形成来看,它形成于地方社会的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而不是基于他们认定的共同祖先和族源的结果。就其内部来说,不同姓氏的宗族之间强调的是不同的祖先和世系来源。即使在共同的历史记忆弱化的情况下,居住在毛南山区的居民仍旧可以由共同的文化和地域产生族群认同。由此可见,族群认同并不一定是原生性的,是可以被建构的,它依托于人们在既定的环境中的场景性选择。族群既不是完全客观的存在,但也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的主观,它的灵活性和流动性源于人类群体文化组成的多样性以及面临的具体场景的复杂性。毛南族群认同存在多种认同符号,人们在不同场合会选择不同的认同符号。在每一个族群的认同中并非都具备所有的族群认同要素,而不同的认同要素在具体的一个族群的认同中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族群认同具有多样性。族群意识是流动的,因而族群认同会随着历史和现实场景的变化而改变。当代,族群意识经历了从族群认同到民族认同的变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族群及民族认同表现出多样性,朝多极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毛南族 族群互动 族群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C95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一、绪论8-14
  •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8
  • (二) 研究成果综述8-10
  • (三) 理论基础与方法论10-14
  • 二、研究背景14-18
  • (一) 环江县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14-15
  • (二) 环江县的人口与族群15-18
  • 三、毛南族的族群认同18-37
  • (一) 互动中的毛南族族群认同的历史变迁18-23
  • (二) 历史记忆中的族源认同23-28
  • (三) 乡村场景中的毛南族族群认同28-31
  • (四) 城镇场景中的毛南族族群认同31-35
  • (五) 城镇毛南族和乡村毛南族之间的认同35-37
  • 四、结论37-39
  • 注释39-42
  • 参考文献42-46
  • 附录46-4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7-48
  • 后 记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志;;“毛难族”改为“毛南族”[J];中国民族;1986年08期

2 源崧;;毛南族的花竹帽[J];今日民族;2009年02期

3 覃彩銮;;千山万(山弄)话“三南”[J];当代广西;2005年07期

4 罗_g珩;;卡蒲毛南族乡多种经济齐发展[J];当代贵州;2006年01期

5 陈黎明;;韵味毛南山乡[J];当代广西;2011年16期

6 杨茂锐;;贵州毛南族独特的节日文化[J];理论与当代;2009年06期

7 陈路芳;试探毛南族先民的天人观[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8 谭爱苹;;毛南族服装服饰探析[J];今日民族;2011年04期

9 余未人;;毛南族打猴鼓舞的美学特质[J];当代贵州;2010年20期

10 李甜芬;;毛南山寨的风雨烟云[J];中国民族;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敏;;抢救保护贵州毛南族语言 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2 甘品元;;改革开放以来毛南族婚姻行为变化的社会性别解读——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L屯为例[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蒋炳钊;;族群互动、重组与文化整合的历史考察——探讨泉州闽越族、汉族和回族的生成和历史变迁[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李少园;;古代闽南族群互动的文学折射——章回通俗小说《平闽十八洞》探析[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詹仕春;;绥远土默特摊差交涉:五族共和下的蒙汉族群互动(1911~1928)[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6 王逍;郭志超;;从畲汉互动看客家的畲族文化和血缘成分[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7 邓晓华;;论客家话的来源兼论客畲闽关系[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8 邓晓华;;畲族与客、闽族群的语言文化互动[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9 蓝达居;;惠东长住娘家婚俗再考察[A];惠安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10 彭邦本;;姑蔑国源流初探[A];姑蔑历史文化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南族[N];中国民族报;2001年

2 本报惠水记者站 罗仁智;惠水毛南族学会成立[N];黔南日报;2011年

3 记者 韦鹏雁 通讯员 覃裨;环江着力培养毛南族干部[N];广西日报;2011年

4 记者 王立芳 张周来;毛南族两大“族宝”难觅传人濒临失传[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本报记者组策划 本版采写 磨锋;“小家碧玉”的流香风情[N];南宁日报;2008年

6 刘伟;广西毛南族两大“族宝”濒临失传[N];西部时报;2009年

7 记者 刘伟 刘阳 向志强;岭西毛南族两大“族宝”待拯救[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海霞;毛南族的顶卡花[N];中国民族报;2001年

9 钱民;贵州努力改善毛南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N];中国民族报;2009年

10 吴春红;对毛南族聚居村进行调研[N];贵州民族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学森;我国毛南族聚居区传统体育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逍;走向市场:一个畲族村落的农作物种植与经济变迁[D];厦门大学;2007年

3 蔡泰山;妈祖文化与两岸关系发展之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晓斌;历史上云南文化交流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颖虹;毛南族族群认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欢;广西毛南族还愿仪式中女性角色的地位与现实生活中女性教育现状考察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皓森;民族地区旅游地族群互动现状的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4 陈焕兰;毛南族师公唱本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5 项佳;与邻为善 达至自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6 韦孟婕;毛南族民间信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包其剑;毛南族习惯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吕洁;毛南族花竹帽纺织工艺及文化功能考察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9 杨若愚;“夷汉杂处”——一座边地古城的政治、族群与文化[D];厦门大学;2009年

10 滕少康;广西毛南族人群CSF1PO,TPOX,,TH01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97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797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d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