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黄瓜根结线虫和枯萎病组合菌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13 03:46
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incongnita)和枯萎病均为重要的黄瓜土传病害,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常用的化学农药普遍具有毒副作用。因此,对环境和人类友好的生物防治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进行了拮抗南方根结线虫和黄瓜枯萎病的放线菌分离和筛选,并对混合病害的生物防治进行了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从园艺作物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到399株放线菌,加上实验室保存的55株放线菌,共454株放线菌。通过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抑制和对二龄幼虫(J2)致死实验,共筛选出18株具有活性的放线菌菌株。盆栽实验证明,放线菌JZ-22的相对防效最高,为51.18%。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并结合16S rDNA分析,将菌株JZ-22鉴定为异硫链霉菌(Streptomyces althioticus)。通过平板对峙实验,得到14株拮抗黄瓜枯萎病的放线菌。通过盆栽实验,证明3株放线菌对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分别为TH-4、TH-5和ZH-14。2、将JZ-22与具有拮抗根结线虫的内生细菌BCM2、SZ5和CCM7分别配成组合菌剂并接种,发现JZ-22和SZ5菌株混合接种时,二者在...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引言
1.2 根结线虫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2.1 防治根结线虫的真菌
1.2.1.1 捕食真菌
1.2.1.2 内寄生真菌
1.2.1.3 机会真菌
1.2.1.4 产毒真菌
1.2.2 防治根结线虫的细菌
1.2.2.1 根际细菌
1.2.2.2 内生细菌
1.2.3 防治根结线虫的放线菌
1.3 黄瓜枯萎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3.1 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的利用
1.3.2 生防细菌的应用
1.3.3 生防放线菌的应用
1.4 微生物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4.1 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4.2 解决生物防治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5 实验设计
第2章 拮抗根结线虫放线菌的筛选和鉴定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2.2 方法
2.2.1 放线菌的分离
2.2.2 南方根结线虫的培养和分离
2.2.3 放线菌孢子悬液对卵孵化的影响
2.2.4 放线菌孢子悬液对二龄幼虫的致死率
2.2.5 放线菌菌株对黄瓜根结线虫的盆栽防效测定
2.2.6 放线菌菌株对黄瓜的促生效果
2.2.7 放线菌JZ-22的鉴定
2.2.7.1 放线菌JZ-22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
2.2.7.2 放线菌JZ-22的16S rDNA基因序列扩增
2.2.7.3 放线菌JZ-22的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和分析
2.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放线菌孢子液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离体筛选
2.3.2 放线菌菌悬液对黄瓜根结线虫的的盆栽防治效果
2.3.3 放线菌菌悬液对黄瓜的促生效果
2.3.4 放线菌JZ-22的鉴定
2.3.4.1 放线菌JZ-22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
2.3.4.2 放线菌JZ-22的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4 讨论
第3章 根际放线菌与内生细菌组合菌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效研究
3.1 材料
3.1.1 实验材料
3.1.2 培养基
3.1.3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3.2 方法
3.2.1 放线菌和内生细菌的抗生素标记
3.2.2 放线菌和植物内生细菌菌悬液的制备
3.2.3 黄瓜根际土壤中放线菌和细菌定殖数量的测定
3.2.4 黄瓜根部放线菌和细菌定殖数量的测定
3.2.5 放线菌和内生细菌混合接种对双方定殖的影响
3.2.6 线虫的密度和根结指数的调查方法
3.2.7 根际放线菌和内生细菌混合接种对盆栽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效和促生测定
3.2.8 根际放线菌和内生细菌混合接种对盆栽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效和促生测定
3.2.9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根际放线菌和内生细菌混合接种对定殖数量的影响
3.3.2 根际放线菌和内生细菌混合接种对黄瓜根结线虫的盆栽防治和促生效果
3.3.3 根际放线菌和内生细菌混合接种对黄瓜根结线虫的病圃防效和促生效果
3.4 讨论
第4章 拮抗黄瓜枯萎病放线菌菌株的筛选
4.1 材料
4.1.1 实验材料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4.2 方法
4.2.1 放线菌的分离
4.2.2 拮抗黄瓜枯萎放线菌的平板抑菌活性筛选
4.2.3 放线菌无菌发酵滤液对黄瓜枯萎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4.2.4 盆栽防治实验
4.2.5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拮抗黄瓜枯萎病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
4.3.2 放线菌无菌发酵滤液对黄瓜枯萎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4.3.3 放线菌菌株对黄瓜枯萎的温室盆栽防治效果
4.4 讨论
第5章 组合菌剂对黄瓜根结线虫和枯萎病的复合防效研究
5.1 材料
5.1.1 实验材料
5.1.2 培养基
5.1.3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5.2 方法
5.2.1 拮抗菌的相容性测试
5.2.2 组合菌剂对黄瓜枯萎和根结线虫的盆栽防治
5.2.3 组合菌剂对黄瓜枯萎和根结线虫的促生效果
5.2.4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组合菌剂对黄瓜枯萎和根结线虫混合病害的温室盆栽防治效果
5.3.2 组合菌剂对黄瓜温室盆栽促生效果
5.4 讨论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45691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引言
1.2 根结线虫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2.1 防治根结线虫的真菌
1.2.1.1 捕食真菌
1.2.1.2 内寄生真菌
1.2.1.3 机会真菌
1.2.1.4 产毒真菌
1.2.2 防治根结线虫的细菌
1.2.2.1 根际细菌
1.2.2.2 内生细菌
1.2.3 防治根结线虫的放线菌
1.3 黄瓜枯萎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3.1 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的利用
1.3.2 生防细菌的应用
1.3.3 生防放线菌的应用
1.4 微生物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4.1 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4.2 解决生物防治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5 实验设计
第2章 拮抗根结线虫放线菌的筛选和鉴定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2.2 方法
2.2.1 放线菌的分离
2.2.2 南方根结线虫的培养和分离
2.2.3 放线菌孢子悬液对卵孵化的影响
2.2.4 放线菌孢子悬液对二龄幼虫的致死率
2.2.5 放线菌菌株对黄瓜根结线虫的盆栽防效测定
2.2.6 放线菌菌株对黄瓜的促生效果
2.2.7 放线菌JZ-22的鉴定
2.2.7.1 放线菌JZ-22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
2.2.7.2 放线菌JZ-22的16S rDNA基因序列扩增
2.2.7.3 放线菌JZ-22的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和分析
2.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放线菌孢子液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离体筛选
2.3.2 放线菌菌悬液对黄瓜根结线虫的的盆栽防治效果
2.3.3 放线菌菌悬液对黄瓜的促生效果
2.3.4 放线菌JZ-22的鉴定
2.3.4.1 放线菌JZ-22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
2.3.4.2 放线菌JZ-22的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4 讨论
第3章 根际放线菌与内生细菌组合菌剂对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效研究
3.1 材料
3.1.1 实验材料
3.1.2 培养基
3.1.3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3.2 方法
3.2.1 放线菌和内生细菌的抗生素标记
3.2.2 放线菌和植物内生细菌菌悬液的制备
3.2.3 黄瓜根际土壤中放线菌和细菌定殖数量的测定
3.2.4 黄瓜根部放线菌和细菌定殖数量的测定
3.2.5 放线菌和内生细菌混合接种对双方定殖的影响
3.2.6 线虫的密度和根结指数的调查方法
3.2.7 根际放线菌和内生细菌混合接种对盆栽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效和促生测定
3.2.8 根际放线菌和内生细菌混合接种对盆栽黄瓜根结线虫的防效和促生测定
3.2.9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根际放线菌和内生细菌混合接种对定殖数量的影响
3.3.2 根际放线菌和内生细菌混合接种对黄瓜根结线虫的盆栽防治和促生效果
3.3.3 根际放线菌和内生细菌混合接种对黄瓜根结线虫的病圃防效和促生效果
3.4 讨论
第4章 拮抗黄瓜枯萎病放线菌菌株的筛选
4.1 材料
4.1.1 实验材料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4.2 方法
4.2.1 放线菌的分离
4.2.2 拮抗黄瓜枯萎放线菌的平板抑菌活性筛选
4.2.3 放线菌无菌发酵滤液对黄瓜枯萎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4.2.4 盆栽防治实验
4.2.5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拮抗黄瓜枯萎病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
4.3.2 放线菌无菌发酵滤液对黄瓜枯萎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4.3.3 放线菌菌株对黄瓜枯萎的温室盆栽防治效果
4.4 讨论
第5章 组合菌剂对黄瓜根结线虫和枯萎病的复合防效研究
5.1 材料
5.1.1 实验材料
5.1.2 培养基
5.1.3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5.2 方法
5.2.1 拮抗菌的相容性测试
5.2.2 组合菌剂对黄瓜枯萎和根结线虫的盆栽防治
5.2.3 组合菌剂对黄瓜枯萎和根结线虫的促生效果
5.2.4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组合菌剂对黄瓜枯萎和根结线虫混合病害的温室盆栽防治效果
5.3.2 组合菌剂对黄瓜温室盆栽促生效果
5.4 讨论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45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dzwbhlw/4045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