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农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和全氮分布对秸秆还田方式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1-03-27 22:53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在甘肃干旱灌区,研究了不同小麦秸秆还田方式(NTSS:25~30 cm高茬收割立茬免耕; NTS:25~30 cm高茬秸秆覆盖免耕; TIS:25~30 cm高茬秸秆深翻耕; CT:传统不留茬深翻耕—对照)对农田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种植模式与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还田处理(NTSS、NTS)≥0.25 mm团聚体含量较高,与CT相比,在0~10、10~20、20~30 cm土层分别提高5.4%与12.5%、13.3%与14.1%、11.1%与19.2%,以NTS提高幅度较大。NTSS、NTS提高了0~10、20~30 cm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较CT处理分别提高6.7%与11.6%、7.6%与8.1%,以NTS提高效果最明显。NTSS、NTS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CT处理,在0~10、10~20、20~3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大8.1%与13.3%、7.4%与11.4%、7.8%与12.8%;全氮含量分别提高14.6%与17.9%、14.5%与17.9%、16.2%与20.5%,同样,以NT...
【文章来源】: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37(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和计算方法
1.3.1 土壤团聚体组成
1.3.2 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 (MWD)
1.3.3 有机碳、全氮测定
1.3.4 养分贡献率计算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指数分析
2.1.1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
2.1.2 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 (MWD)
2.2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布
2.2.1 有机碳与全氮分布
2.2.2 不同直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与全氮分布
2.3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贡献率
2.3.1 有机碳
2.3.2 全氮
3 讨 论
4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J]. 张翰林,郑宪清,何七勇,李双喜,张娟琴,吕卫光.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4)
[2]前茬小麦秸秆处理方式对河西走廊地膜覆盖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性的影响[J]. 殷文,陈桂平,柴强,赵财,冯福学,于爱忠,胡发龙,郭瑶. 中国农业科学. 2016(15)
[3]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J]. 武均,蔡立群,齐鹏,张仁陟,Yeboah Stephen,岳丹,高小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3)
[4]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理化因子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 李玉洁,王慧,赵建宁,皇甫超河,杨殿林.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3)
[5]长期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姚宇卿,吕军杰,田云龙.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8)
[6]保护性耕作对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J]. 武均,蔡立群,罗珠珠,李玲玲,张仁陟.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2)
[7]轮耕与施肥对渭北旱作玉米田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王丽,李军,李娟,柏炜霞.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3)
[8]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J]. 田慎重,王瑜,李娜,宁堂原,王丙文,赵红香,李增嘉. 生态学报. 2013(22)
[9]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分布[J]. 马瑞萍,刘雷,安韶山,党廷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03)
[10]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J]. 陈晓芬,李忠佩,刘明,江春玉. 中国农业科学. 2013(05)
本文编号:3104383
【文章来源】: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37(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和计算方法
1.3.1 土壤团聚体组成
1.3.2 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 (MWD)
1.3.3 有机碳、全氮测定
1.3.4 养分贡献率计算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指数分析
2.1.1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
2.1.2 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 (MWD)
2.2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布
2.2.1 有机碳与全氮分布
2.2.2 不同直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与全氮分布
2.3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贡献率
2.3.1 有机碳
2.3.2 全氮
3 讨 论
4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J]. 张翰林,郑宪清,何七勇,李双喜,张娟琴,吕卫光.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4)
[2]前茬小麦秸秆处理方式对河西走廊地膜覆盖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性的影响[J]. 殷文,陈桂平,柴强,赵财,冯福学,于爱忠,胡发龙,郭瑶. 中国农业科学. 2016(15)
[3]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J]. 武均,蔡立群,齐鹏,张仁陟,Yeboah Stephen,岳丹,高小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3)
[4]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理化因子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 李玉洁,王慧,赵建宁,皇甫超河,杨殿林.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3)
[5]长期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姚宇卿,吕军杰,田云龙.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8)
[6]保护性耕作对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J]. 武均,蔡立群,罗珠珠,李玲玲,张仁陟.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2)
[7]轮耕与施肥对渭北旱作玉米田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王丽,李军,李娟,柏炜霞.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3)
[8]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J]. 田慎重,王瑜,李娜,宁堂原,王丙文,赵红香,李增嘉. 生态学报. 2013(22)
[9]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分布[J]. 马瑞萍,刘雷,安韶山,党廷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03)
[10]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J]. 陈晓芬,李忠佩,刘明,江春玉. 中国农业科学. 2013(05)
本文编号:31043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104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