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作物论文 >

生物质炭—促生菌菌剂的制备及其对水稻苗期促生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23 01:25
  为了满足随世界人口增长而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人们通过大量施用化肥来补充土壤肥力以保证粮食储量与产量。但长期过量施用化肥不仅使农产品的品质下降,更严重的是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微生物菌剂这种环境友好型肥料逐渐进入人们视野。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一部分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可以通过合成IAA(吲哚乙酸,植物生长素)来影响作物的生长,被称作IAA产生菌,BacillusSubtilis168更是作为IAA产生菌的模式菌株被大量使用。生物质炭制备过程简单来源广泛,同时能提供养分以及具有疏松多孔结构有利于促生菌的定殖。对于农业生产来讲,生物质炭-促生菌菌剂既能达到促进植物生长的目的,又是经济、高效、高产的选择。但目前关于IAA生物合成关键基因或关键酶的鉴定及性质研究较少,并且正是由于生物质炭来源广泛,所以那一种生物质炭才是IAA产生菌较好的载体以及用该种生物质炭制备的微生物菌剂对水稻的生长到底有何种促生作用,目前还不甚了解。因此本研究从设计IAA产生菌功能基因引物,准确定量土壤中IAA产生菌功能基因开始;再筛选适宜的生物质炭材料作为载体,制备生物质炭-促生菌菌剂,最后研究其...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高粱种子(a)对照,未接种促生菌;(b)接种^fzos^W/_Z?nx^7mseSM野生??株;(c)接种敲除IAA合成功能基因(由dC)突变株,培养14天后根部生长情况图

图1-1:高粱种子(a)对照,未接种促生菌;(b)接种^fzos^W/_Z?nx^7mseSM野生??株;(c)接种敲除IAA合成功能基因(由dC)突变株,培养14天后根部生长情况图

一直到2007年,在Spaepen的文章中呈现出了细菌合成IAA的5条主要路径图。??并指出细菌合成IAA的通路与植物合成IAA通路有很大的相似程度。这5条主??要路径被延用至今,各条通路中的关键步骤及相关功能基因不断被完善如图1-2??所示,然而虽然在大多数细菌中都检测到可以产....


图1-2如c/Uz/tote?168中IAA生物合成通路图??Fig.?1-2?IAA?biosynthesis?pathway?in?Bacillus?Subtilis?168(recomposed?by?Spaepen?et?al.,??2011;shao?2015;zhang?et?al.,?2015)??

图1-2如c/Uz/tote?168中IAA生物合成通路图??Fig.?1-2?IAA?biosynthesis?pathway?in?Bacillus?Subtilis?168(recomposed?by?Spaepen?et?al.,??2011;shao?2015;zhang?et?al.,?2015)??

.-:^-??图1-1:高粱种子(a)对照,未接种促生菌;(b)接种^fzos^W/_Z?nx^7mseSM野生??株;(c)接种敲除IAA合成功能基因(由dC)突变株,培养14天后根部生长情况图。??Fig.l-l:The?sorghum?seed(a)control,don5....


图2-IiaaM基因序列NCBI搜索检索结果

图2-IiaaM基因序列NCBI搜索检索结果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IAA产生菌相关功能基因引物的设计??2.2.2功能基因原始序列的收集??功能基因原始序列的收集均来自于NCBI网站(National?Center?for??Biotecnology?Information),根据基因名称进行搜索(图2-1),之后将....


图2-3:?(a)?2016年提取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DNA,用6组引物进行扩增之后的电泳??结果成像图;(b)?2017年提取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DNA,用6组引物进行扩增之后的电泳??给结果成像图;(c)用第4组引物,进行PCR程序优化后的电泳结果成像图;(d)切胶纯??化PCR?(遐火温度56°C,?25个循环)电泳结果成?

图2-3:?(a)?2016年提取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DNA,用6组引物进行扩增之后的电泳??结果成像图;(b)?2017年提取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DNA,用6组引物进行扩增之后的电泳??给结果成像图;(c)用第4组引物,进行PCR程序优化后的电泳结果成像图;(d)切胶纯??化PCR?(遐火温度56°C,?25个循环)电泳结果成?

带切肢回收的核酸序列重新扩增后确没有扩增出上方的条带。这一现象有可能是??由于引物的非特异性结合而造成的结果,即在上方较长的DNA片段中,有两个??相似的前引物或后引物结合位点(图2-3e),引物在结合时除了结合在较长DNA??片段的首尾还结合在了其中间某一个结合位点,造成一个短....



本文编号:40409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40409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4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