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芒的多样性和遗传基础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5-05-13 00:49
大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麦芒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因而一般认为它会影响大麦的产量。为了了解大麦芒的多样性和遗传基础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本论文选取来源于全国不同地区的294份大麦种质资源种植于福建省福州市农林大学育种基地和福建省福州市青口大田基地,通过频次分布、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对大麦芒长、穗长、千粒重及其种子的长、宽、厚,共6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利用大麦杂交组合E21?E58的F1、F2、F3代群体,对大麦穗中列芒和侧列芒的遗传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杂交试验结果显示,大麦穗中列钩芒对直芒为显性,侧列无芒对有芒为显性,而且侧列无芒对钩芒和直芒呈显性上位性作用。2、大麦芒在穗上的分布为,最长芒出现在基部往上第3、4朵花上,然后穗花位向上逐步缩短,至顶芒最短。在六棱大麦中,中列芒通常比侧列芒来得长。3、大麦种质资源中的芒长频率分布趋近于正态分布,遗传力中等,为70.69%,说明芒长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4、大麦种质资源中6个农艺性状变异皆极显著,其遗传力均大于70%,说明大麦农艺性状...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大麦研究概况
1.1.1 大麦简介
1.1.2 大麦基因组
1.1.3 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1.1.4 大麦农艺性状的研究概况
1.1.5 大麦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1.2 大麦芒性状的研究
1.2.1 大麦芒性状多样性
1.2.2 大麦芒基因
1.3 大麦棱型的研究
1.3.1 大麦棱型的类型
1.3.2 大麦棱型基因
1.4 大麦基因互作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种植
2.2.2 性状调查
2.3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麦芒性状多样性与遗传
3.1.1 芒类型多样性
3.1.2 芒长多样性及其遗传率
3.1.3 芒的有无和钩直的遗传
3.2 大麦穗部性状的多样性与遗传力
3.2.1 粒长
3.2.2 粒宽
3.2.3 粒厚
3.2.4 千粒重
3.2.5 穗长
3.3 大麦芒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3.3.1 芒长与粒长
3.3.2 芒长与粒宽
3.3.3 芒长与粒厚
3.3.4 芒长与千粒重
3.3.5 芒长与穗长
4 讨论
4.1 大麦芒与产量关系的多样性分析
4.2 大麦芒的遗传分析
4.3 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供试大麦材料名称及主要性状
附录B 大麦二棱品种芒在穗上的分布模式图
附录C 大麦六棱品种芒在穗中列和侧列的分布模式图
致谢
本文编号:4045484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大麦研究概况
1.1.1 大麦简介
1.1.2 大麦基因组
1.1.3 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1.1.4 大麦农艺性状的研究概况
1.1.5 大麦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1.2 大麦芒性状的研究
1.2.1 大麦芒性状多样性
1.2.2 大麦芒基因
1.3 大麦棱型的研究
1.3.1 大麦棱型的类型
1.3.2 大麦棱型基因
1.4 大麦基因互作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种植
2.2.2 性状调查
2.3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麦芒性状多样性与遗传
3.1.1 芒类型多样性
3.1.2 芒长多样性及其遗传率
3.1.3 芒的有无和钩直的遗传
3.2 大麦穗部性状的多样性与遗传力
3.2.1 粒长
3.2.2 粒宽
3.2.3 粒厚
3.2.4 千粒重
3.2.5 穗长
3.3 大麦芒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3.3.1 芒长与粒长
3.3.2 芒长与粒宽
3.3.3 芒长与粒厚
3.3.4 芒长与千粒重
3.3.5 芒长与穗长
4 讨论
4.1 大麦芒与产量关系的多样性分析
4.2 大麦芒的遗传分析
4.3 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供试大麦材料名称及主要性状
附录B 大麦二棱品种芒在穗上的分布模式图
附录C 大麦六棱品种芒在穗中列和侧列的分布模式图
致谢
本文编号:4045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4045484.html
上一篇:川北柴1号×竹叶柴胡杂交F1代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