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石斑鱼早期温度、生长与摄食特性及其对高能低氮饲料的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3 20:51
【摘要】:实验一:观察研究了不同孵化温度(16℃、18℃、20℃、22℃、24℃、26℃、28℃、30℃)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的影响,记录并分析不同温度处理组受精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并对初孵仔鱼进行不同温度下的饥饿耐受性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实验结果显示,当温度在18-28℃范围内,胚胎均可孵化出仔鱼,且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时间y与温度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12139x-1.869,R2=0.993(P0.01)。22℃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71.01%,该温度下对应最低畸形率(9.70%),其次为24℃时,受精卵孵化率为65.37%,畸形率为13.07%;温度低于22℃时,孵化率逐渐降低,18℃时的孵化率为24.39%;温度高于22℃时,孵化率亦明显降低,28℃孵化率最低,为16.11%。而畸形率的变化趋势与孵化率相反,温度为16℃时,受精卵发育至高囊胚期后不再继续发育;温度为30℃时,胚胎停止于胚体形成期。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20℃时,SAI值最高(25.97),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最长为7 d;22℃时,SAI值有所降低(22.38),仔鱼在该温度下半数死亡时间为6 d。分析结果可知,云纹石斑鱼受精卵培育的最适温度为22 24℃,仔鱼孵化的最适温度为20 22℃。实验二: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0~53d人工培育的美洲黑石斑(Centropristis striata)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及生长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24±1℃的培育水温下,仔鱼孵化出膜3d后口裂形成并能够摄食,开口饵料为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18 d后依次投喂桡足类(Copepoda)、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salina)和配合饲料。仔鱼摄食率随日龄增加由50%逐渐上升至100%,消化道的饱满系数有较大波动(0.99%~12.67%),鱼苗发育至稚鱼阶段后摄食率基本能达到100%,消化道饱满系数变化不大(2.06%~4.21%),仔鱼摄食呈现出较为显著的节律性,10:00~16:00是其摄食较为活跃的时间段,稚鱼和幼鱼则出现在12:00~18:00,夜间不摄食。摄食量与体重的相关关系为y=4E-07x3-0.0001 x2+0.033x+0.0056,R2=0.9978;全长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y=0.0003x3-0.0078 x2+0.1014x+2.9337,R2=0.9936;体重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y=0.02853e0.1904x,R2=0.9859;体重与全长的关系式为y=0.4287x2-0.7138x-5.7934,R2=0.9884。实验三:通过形态学与连续组织切片的方法,对美洲黑石斑鱼(centropristisstriata)1-34d仔、稚鱼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进行系统地观察,分析描述鱼体消化道(食道、胃与肠道)以及消化腺(肝脏与胰腺)的发育过程。对其1-15d仔鱼连续取样,每次取样30尾,15d后隔天取样,每次取样15尾。结果表明,在水温(24±1)℃、盐度为30~32的条件下,初孵仔鱼卵黄囊体积很大,消化管为封闭的管状结构。美洲黑石斑鱼孵出3d后口裂形成开始摄食,肛门与外界连通,消化道逐渐分化形成食道、胃及肠道,肝脏、胆囊与胰腺也逐渐形成。7d后卵黄囊与油球基本消失,食道、胃部以及肠道黏膜褶皱开始形成,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逐渐分化,肝脏出现脂肪颗粒,仔鱼具备了基本的摄食能力。11d时仔鱼食道可见黏液细胞,随日龄的增加上皮组织中黏液细胞数量迅速增多,褶皱日益丰富;胃部分化形成贲门部、胃本体与幽门部,胃壁褶皱不断增多、伸长;肝脏血窦与中央静脉明显。20d时鱼体胃腺形成,说明胃部消化、吸收蛋白质的能力增强;肠道次级黏膜褶皱出现,肠圈与褶皱更加复杂化;胰脏分布有大量酶原颗粒。32d仔鱼消化道组织结构分明,自腔面向内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与浆膜层,消化道与消化腺结构和功能逐步完善。仔鱼3-7d为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过渡的时期,应及时提供充足适口的生物饵料,仔鱼20d后可以逐渐驯化投喂微型配合饲料。实验四:为研究云纹石斑鱼幼鱼对高能低氮饲料的适应性,设计蛋白质水平(35%、40%与45%)和脂肪水平(9%、12%与15%)的3×3的双因子实验,配制9种实验饲料,分别投喂9组三重复平均体重为27.09g的云纹石斑鱼幼鱼,每组30尾置于1.2l水池中,实验在水温(24±1)℃的室内微流水系统中进行,每天饱食投喂2次,实验期为9周。本实验旨在分析研究在高能低氮饲料投喂条件下,云纹石斑鱼幼鱼的生长状况、全鱼与肌肉中营养成分以及血清中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其对高能低氮系列饲料的适应性变化。结果显示:(1)随着饲料蛋白、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先升高后降低,p40l12实验组增重率最大(184.59%),特定生长率最高(1.49%),且蛋白水平与脂肪水平对其有极显著的交互关系(p0.01);饲料系数、摄食率与蛋白质效率随着蛋白、脂肪水平的升高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蛋白水平与脂肪水平对其亦有显著的交互关系(p0.05);幼鱼成活率不受蛋白水平、脂肪水平及其交互关系的影响。(2)全鱼体脂肪所占百分比与饲料脂肪水平及蛋白质水平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高能低氮饲料组间呈现极为显著的差异(p0.01);饲料中的脂肪水平对肌肉中脂肪的百分比影响显著(p0.05),l15实验组中肌肉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饲料的蛋白质水平、脂肪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全鱼与肌肉中蛋白质、水分及灰分的百分比无显著影响(p0.05)。(3)谷草转氨酶(got)含量随脂肪水平升高而升高,l15实验组含量最高为121.98U/L,且不同脂肪水平间差异显著(P0.05);谷丙转氨酶(GPT)含量随蛋白水平升高而升高,P45实验组GPT含量最大为89.79U/L,且不同蛋白实验组间无明显差异;总胆固醇(T-CHO)含量与脂肪水平成正比,但不受蛋白水平的影响;尿素氮(BUN)与蛋白水平成极显著的关系(P0.01),P35实验组BUN含量为1.97mmol/L,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高能低氮系列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脂肪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碱性磷酸酶(AKP)及甘油三酯(TG)的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40%、脂肪水平12%时幼鱼生长效果最好,且饲料的利用率相对较高。
【图文】:

云纹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半致死时间


实验中测得仔鱼的半致死时间的变化趋势(图2-4)与SAI的一致,,均为先增加后减少。在20℃下的半致死时间最长,为7 d,30℃下的半致死时间最短,为2.7 d。图2-1 温度对云纹石斑鱼受精卵孵化时间的影响Fig.2-1 Hatching time of E. moara embryo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云纹石斑鱼,受精卵孵化,畸形率,仔鱼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图2-2 温度对云纹石斑鱼受精卵孵化率与畸形率的影响Fig.2-2 Hatching rate and deformity rate of E. moara embryo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图 2-3 不同温度下云纹石斑鱼仔鱼的 SAI 值Fig.2-3 SAI of E. moara larva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图 2-4 不同温度下云纹石斑鱼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Fig.2-4 Half-death time of E. moara larva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965.3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滨;关长涛;梁友;翟介明;张丽丽;周游;马腾;;北方海域云纹石斑鱼的陆海接力高效养殖试验[J];渔业现代化;2013年02期

2 殷蕊;殷禄阁;宫春光;;云纹石斑鱼的苗种生产技术开发现状和主要问题[J];河北渔业;2013年05期

3 周晨光;;日本进行云纹石斑鱼苗种生产试验[J];海洋渔业;1989年04期

4 许国;;九条云纹石斑鱼同落一网[J];水产科技;1994年02期

5 小艾;日本成功生产云纹石斑鱼幼鱼[J];渔业致富指南;1999年03期

6 宋振鑫;陈超;翟介明;马文辉;庞尊方;;云纹石斑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J];渔业信息与战略;2012年01期

7 梁友;倪琦;王印庚;刘志伟;陈君;庞尊方;孙芳芳;马文辉;;云纹石斑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J];渔业现代化;2011年05期

8 亚丁;;日本研究云纹石斑鱼人工孵化技术[J];现代渔业信息;1993年08期

9 郭丰;王军;苏永全;王德祥;许丽娜;;云纹石斑鱼染色体核型研究[J];海洋科学;2006年08期

10 本刊编辑部;;科技信息[J];中国水产;2010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余闻;北方暖棚成功繁育云纹石斑鱼[N];中国渔业报;2011年

2 林时雨;云纹石斑鱼实现规模化苗种繁育[N];中国渔业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艳亮;维生素E对云纹石斑鱼幼鱼生长、免疫及抗胁迫能力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2 张廷廷;石斑鱼早期温度、生长与摄食特性及其对高能低氮饲料的适应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3 廖雅丽;盐度骤降对云纹石斑鱼生理因子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4 宋振鑫;云纹石斑鱼早期生物学观察、苗种繁育及养殖技术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48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48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a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