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我国6个鲤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04 19:37
【摘要】:为了探究目前我国鲤种质资源现状,了解不同鲤群体间的遗传差异,进而为鲤的良种选育奠定基础。本文选取了我国4个野生鲤群体和2个人工选育鲤群体为研究对象,其中以野生清水江鲤群体为主要研究目标。利用微卫星标记和D-loop序列变异,分别对6个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6个鲤群体的D-loop序列遗传变异分析对4个野生鲤群体(太湖TH、清水江QSJ、黑龙江HLJ和黄河HH)和2个选育鲤群体(福瑞鲤FRL和松浦鲤SPL)共计185尾个体的D-loop区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发现D-loop序列(931bp)中共存在36个变异位点,27个单倍型;其中QSJ群体单倍型数最多;FRL和SPL群体分别存在1个优势单倍型,占有率为93%和80%。除了SPL群体与HLJ群体遗传分化不显著(P0.05),其余群体间均呈极显著分化状态(P0.01)。基于遗传距离的NJ树显示,FRL和HH群体首先聚类,然后依次与其他鲤群体聚类。分子方差分析显示,群体间遗传变异极显著(P0.01),占总变异的35.59%。Tajima's中性检测发现,仅FRL群体存在显著的群体扩增现象(P0.05)。研究结果表明:QSJ和TH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推测具有进一步选育利用的遗传潜力;2个选育群体遗传纯度较高,其中FRL作为鲤的优良养殖品种,在广泛的推广应用中呈现群体扩增现象。2.我国6个鲤群体的微卫星遗传变异分析利用14对微卫星标记对以上6个鲤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共检测到374个等位基因。研究结果表明,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普遍低于野生群体,其中松浦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平均值最低(平均等位基因数Na、表观杂合度Ho、香农指数I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3.77、0.457、0.88和0.397),清水江鲤群体的遗传参数平均值最高(Na=20.07,Ho=0.799,I=2.65,PIC=0.889)。分子方差分析显示:变异来源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91.49%);鲤群体两两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P0.01)。遗传距离对比发现,野生鲤群体和人工选育的鲤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而且聚类图表明,野生群体首先聚类再与人工选育群体依次聚类;遗传结构图显示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相对单一。通过遗传瓶颈效应检测发现,QSJ、TH、HHL和FRL群体显著偏离突变-漂变平衡,推测这些群体近期可能经历了遗传瓶颈,需要加强保护。3.清水江鲤形态差异和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对192尾清水江鲤的表型变异及分子遗传信息进行了分析。形态学分析发现试验个体的表型差异较大,各体态特征值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38.0%);利用12对微卫星标记对清水江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介于5~21(均值为10),有效等位基因数介于3.62~15.25(均值为8.37),表观杂合度介于0.24~0.91(均值为0.54),期望杂合度介于0.73~0.94(均值为0.86),多态性信息含量介于0.68~0.93(均值为0.84)。结果表明,清水江鲤群体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根据遗传结构分析结果,依据遗传来源将所有个体划分为3个遗传区组。对区组间的表型差异分析发现,区组1与区组2在背鳍硬棘、侧线鳞和侧线上鳞等3性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区组1与区组3之间在尾柄长/体长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3个区组的遗传结构分析表明,清水江鲤群体内部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故此,在对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应当引起重视,做好甄选提纯工作。
【图文】:

进化树,遗传距离,聚类,群体


6 个鲤群体聚为 2 大支(图2-1)。其中 1 支由福瑞鲤(FRL)、黄河鲤(HHL)首先聚类,再与清水江鲤(QSJ)和太湖(TH)群体依次聚类;另 1 支由黑龙江(HLJ)和松浦鲤(SPL)群体聚类而成。

网络结构图,单倍型,鲤鱼,多样性


图 2-2 鲤鱼 mtDNAD-loop 区 27 个单倍型的网络结构图Fig. 2-2 The haplotypes network of mtDNA D-loop region of C. carpio3 讨论本研究中,鲤 D-loop 区碱基序列中 A+T 的含量为 66.2%,而 G+C 的含量为33.8%,结果与其他对鲤 D-loop 区序列研究结果相似[89,92,100],符合脊椎动物 mtDNA碱基的含量分布[109]。单倍型多样性及核苷酸多样性的值越大,则种群或群体的遗传遗传多样性水平越高[110]。就整体而言,本研究 6 个鲤群体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水平(Hd=0.785),而具有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水平(π=0.0085),这与在草鱼[111]、淃[112]、真鲷[113]、刀鲚和湖鲚等的研究结果相似[114];推测与单倍型多样性相对核苷酸多样性在短时间内更容易积累有关[115]。通过遗传多样性对比发现,4 个野生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 2 个选育群体要高。这与梁宏伟等[100]对 2 种选育的红鲤及长江野鲤的多样性对比分析结果一致。因为 mtDNA 遵循母系遗传,推测选育群体从有限的原始群体中经过多代人工选育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91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朴春根;Kim Kyung-hee;Lee Sang-hyun;Lee Seung-kyu;Moon Byung-ju;;韩国、美国和中国栗疫病菌的遗传变异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7年02期

2 沈宪文;李月红;王晓莉;宋德武;宣华;王贵平;母连志;丁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分离鉴定及遗传变异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0年11期

3 史喜菊,韩春来,夏春,汪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J];动物医学进展;2003年03期

4 任珍珍;蔡惠芬;罗卫星;刘若余;;黔北麻羊生长分化因子9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5基因遗传变异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0年07期

5 张龙超;王立刚;赵克斌;李勇;颜华;王立贤;;猪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基因遗传变异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1年02期

6 张莎;石达;陈建飞;时红艳;张鑫;刘孝珍;刘随新;王璐;陈洪岩;冯力;;2012年猪嵴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3D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3年02期

7 袁小远;金维江;徐怀英;张玉霞;秦卓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山东株的遗传变异分析[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9年02期

8 王金凤;王占峰;韩庆安;孙继国;;河北省2010年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遗传变异分析[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1年04期

9 刘曙光,丁芳林,肖君泽,周进徐;小麦DNA导入水稻的遗传变异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00年03期

10 张福平;傅筑荫;陈彬;吴志国;;兴义矮脚鸡群体内遗传变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万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河北地方株主要基因遗传变异分析[A];“科技进步推进畜牧业现代化”科技论文集[C];2011年

2 李竹林;王涛;曾秀英;余懋群;;四川小麦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遗传变异分析[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3 刘长明;危艳武;张朝霞;袁婧;黄立平;;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鉴定及其体外传代遗传变异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七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周铁忠;高慎阳;毕聪明;张利勃;高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LN/09/z1株的分离鉴定与遗传变异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周英顺;姬高升;王红宁;张志坤;曾凡亚;许记刚;康润敏;杨鑫;张安云;;2009-2012年西南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Nsp2基因遗传变异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冷雪;李真光;王凤雪;温永俊;王炜;武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ORF5基因遗传变异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第十四次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12年

7 彭海滨;苏润环;潘永飞;宋延华;李玉谷;;2010~2011年广东地区PRRSV Nsp2和ORF5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8 刘长明;危艳武;张朝霞;袁婧;黄立平;;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分离鉴定及遗传变异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王晓梦;牛贝贝;燕贺;高冬生;杨霞;陈陆;常洪涛;赵军;王川庆;;2010-2012年中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遗传变异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田夫林;陈静;马惠玲;李运兰;徐延友;;10株新城疫病毒流行株F基因的克隆及遗传变异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涛;PRRSV遗传变异分析及其nsp2蛋白的定量相互作用组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2 薛青红;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鉴定、遗传变异分析及其体内拯救系统的初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超;猪伪狂犬病病毒HeN1株全基因组测序与病毒遗传变异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刘念;我国6个鲤群体遗传变异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3 王中强;志贺菌、猪链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分子分型及遗传变异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4 李伟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遗传变异分析及感染后抗体消长规律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5 粟艳琼;广西鸭圆环病毒遗传变异分析及Cap蛋白的原核表达[D];广西大学;2013年

6 刘彦玲;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蛋白的遗传变异分析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7 吴国军;PRRSV CH-1R株黏膜免疫效果的测定及其ORF5的遗传变异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8 吴玉璐;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遗传变异分析及诊断方法的建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9 郭雪亮;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NSP2、ORF5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陈静;重庆市部分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5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48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648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2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